团队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爱在可可西里”实践团队
九年前,怀揣着对生命净土的敬畏与守护野生动物的初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爱在可可西里”团队从南京启程。作为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唯一长期合作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这支来自能源与动力学院的队伍,一代代队员接力传承,连续九年步履不停。每年盛夏,他们跨越近三千公里,从秦淮河畔奔赴青藏高原腹地,联合高校与社会力量,在可可西里开展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为核心的公益实践,为守护这片脆弱生态和独特文化默默耕耘。7月8日—21日,团队成员们再次踏上征途,赴这场与“青色山梁”的第九次生命之约。
缅怀英烈:血脉相连的守护传承
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线上,窗外掠过的不仅是壮丽风光,还有历史的回响。当得知沿途的坟茔属于为天路建设献出生命的铁道兵时,成员们肃然起敬。车厢内一片静默,唯有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回应着那份跨越时空的崇高牺牲。
抵达5000米海拔的昆仑山口,细雨中的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更显庄严肃穆。团队成员们心怀虔诚,高举洁白的哈达,深深鞠躬,向这位为守护可可西里牺牲的高原之子,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后来,在一位队员的日记本上,留下了这样一行力透纸背的字迹,道出了所有成员的心声:“守护可可西里的人,是比昆仑山更高的山。”这年复一年的祭奠,是精神的洗礼,更是守护誓言的无声传承。
展厅讲述:让英雄精神照亮人心
今年,团队深度融入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的核心工作——公益展厅讲解服务。成员们化身专业讲解员,累计为6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深情讲述可可西里的守护史诗,传递生态保护理念与英雄精神,同时团队成员定制展厅讲解语音,再次实现展厅讲解数字化全覆盖,实现展厅翻新后的全新活力。
我们希望通过每一次讲解,让英雄的故事被铭记,让守护的精神被传递,让每一位到访者都成为生态保护的接力者。成员的讲述,让冰冷的展品焕发生命力,将“守护自然就是守护未来;传承精神就是续写传奇”的信念深深植入人心。
躬身清路:以行动擦拭英雄足迹
晨曦初露,南航学子们的身影,便已活跃在青藏公路(109国道)索南达杰保护站段。他们手持垃圾袋和夹子,一次次弯腰,细致搜寻并拾捡着沿线散落的塑料瓶、废弃氧气罐和食品包装等垃圾。
“不能让英雄走过的路留下污点!” 这句誓言刻在每位队员心中。面对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烤和高原反应带来的眩晕与乏力,他们咬牙挺立,日复一日奔走在巡护路上。“每一次弯腰,都是对历史的回应,对先驱的致敬,更是我们用双手在续写守护的承诺。”队员张思晨郑重说道。他们用布满尘埃的双手,一丝不苟地擦拭着“高原的伤痕”,维护着这条印有索南达杰车辙的道路的洁净,守护着藏羚羊自由奔腾的家园。
文创义卖:指尖汇聚爱的暖流
延续团队特色并创新升级,今年文创计划再次启动。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了融合可可西里壮美风光、灵动生灵(如藏羚羊)及守护精神的系列产品,包括钥匙扣、明信片等。在展厅内,24小时公益贩卖机持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团队成员不仅负责产品设计、投放,更积极地向游客推介。每一笔交易所得,均自动汇入生态修复专项账户。“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小小的文创,把可可西里的故事和守护的信念‘带出去’,同时也把社会各界的爱心带进来。”创意组成员李怡君介绍道。
光影记录:九年积淀,讲好新时代守护故事
九年来,团队公众号“爱在可可西里高校联盟”持续记录着守护故事,影响力日增。今年,他们肩负更深的使命——用影像为可可西里立传。团队成员扛起设备,从南京的筹备到可可西里的实地拍摄,用镜头捕捉这片土地的壮美、生灵的灵动,更聚焦新一代守护者的日常点滴与精神传承。
语寄长风:让可可西里的故事随心声漫遍山河
从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展厅讲解到各地宣讲,九年来,“爱在可可西里”团队每年以各类宣传教育的形式,将可可西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可可西里的故事讲到更远的地方。
今年夏天,团队成员征集团队创意,精心制作6部全新精品课程,在南京、溧阳、格尔木等三市四地开展10余次宣讲活动,受众跨度从少先队员到普通社区居民,再到残疾人社区的居民。成员们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配合各式各样丰富的活动,向各社会团体系统介绍着可可西里。团队希望通过宣讲,唤醒更多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爱与重视——这不仅是对可可西里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坚定践行。
九年,跨越山海;九年,初心不改。从长江之滨到生命禁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爱在可可西里”团队用持续的奔赴、扎实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他们不仅是可可西里故事的聆听者,更是守护精神的传承者和生态保护的践行者。这场跨越九年的责任与爱的接力,这场人与自然持续对话的承诺仍在继续。未来,他们将继续前行,向世界讲述可可西里的壮美与坚韧,传递青年对自然的深情与责任,共同守护这片人间净土的永恒纯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安洋 姜宜辰 周金蕊 张江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