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漯河市源汇区司法局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流动的光点勾勒出城市社区矫正的动态图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力青为”团队在此开展政务见习期间,亲历了科技重塑社区矫正的全过程。通过参与日常监管、数据分析和流程跟踪,团队系统记录了数字化手段如何平衡执法效能与人文温度。
图1 兰一诺同学在进行政务实习
每位新入矫对象报到时,都会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安装专用定位APP。团队成员在档案室观察到,这款安全认证的软件如同“电子守夜人”,通过实时定位功能划定活动边界。当屏幕上一个光点突然偏离预设轨迹,瞬间触发的三级预警机制立即启动——从系统自动告警到执法人员介入处置,响应时间压缩至分钟级。“过去人工核查需耗费大量精力,现在系统自动识别异常轨迹,效率提升近半。”一位司法干部指着7月份的台账显示:当月系统成功拦截违规外出12人次,较传统模式增加3倍预警量。而每日三次的生物识别签到与语音汇报,既保障了动态管控的严密性,又以非接触方式守护了对象尊严。
图2 高鹤丹同学在进行社会调查
走进信息处理中心,另一个技术场景令人深思。工作人员向团队演示“一人一档”动态数据库的运作:公安的犯罪记录、法院的案卷材料、社区的就业信息在此实时交汇。当系统识别出某对象同时具有“失业三月”“情绪波动剧烈”“暴力犯罪前科”三重特征时,红色预警标识瞬间点亮。团队成员翻阅案例时注意到,某位有家暴史的对象因此被列为重点关注目标,司法所随即联合心理咨询机构介入疏导。“这不只是数据堆砌,而是把风险预警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团队指导教师在实践日志中批注道。更值得关注的是流程优化——从入矫登记到解矫审批全程电子化,工作人员走访必须定位打卡并上传工作影像,这种技术倒逼的规范透明,让执法全程可回溯。
图3 张宇彤同学在进行社会调查
然而见习过程中,科技赋能的褶皱同样清晰可见。某日上午九时,值班人员指着屏幕上的异常断点解释:“山区常有信号盲区导致数据丢失。”团队在设备维护记录中看到,因电池续航不足造成的签到中断每月约发生5%。更深的矛盾在于“人机关系”——有年轻矫正对象私下坦言:“每天三次的刷脸签到,总让我感觉被时刻监视。”这种心理负担在交流会上引发讨论:当执法人员收到对象“睡过头错过签到”的短信时,技术刚性与人本柔性该如何平衡?
图4 杨晨同学在进行政务实习
面对这些挑战,团队在结项报告中提出三重改良方向:在硬件层面建议配备长续航设备,开发离线签到缓存功能;在管理机制上主张建立弹性制度,对表现良好者逐步降低监管频次;在心理建设方面呼吁开设数字素养课程,通过充分沟通化解抵触情绪。“我们观察到,科技监管的终极目的不是完美轨迹,而是激发自觉意识。”团队代表在成果汇报时的发言,得到司法干部的颔首认同。当某位解矫对象在告别仪式上说“感谢监督让我学会自律”时,成员们突然领悟:那些闪烁的定位光点、精准的风险模型,最终指向的正是社会融合的温暖彼岸。
(文章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力青为”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