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健康”公益项目:众惠相互助力老龄高危人群“老有所依”

“万户健康”公益项目:众惠相互助力老龄高危人群“老有所依”

来源:周口网 2025-08-05 16: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保险机构适老服务规范》,鼓励保险机构研究提高投保年龄上限,重视高龄老年人保险保障需求,发展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险等产品,为老年客户提供友好型服务。在此背景下,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众惠相互”)联合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发起的“万户健康公益项目”备受关注。该项目作为国内首个老龄高危人群专属保险保障计划,填补了老龄高危人群的保障空白,为老龄人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达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人群的保障需求日益凸显。然而,老龄高危人群的保险保障需求却长期被忽视,慢病老人“不能投保”成为普遍现象,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时抗风险能力较弱。

普惠+公益,创新模式助力老龄人群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方面,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且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老年人在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方面的保障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传统商业保险产品往往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要求较高,许多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难以获得保障,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早在2021年,众惠相互联合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发起“万户健康公益项目”,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助力慢病扶贫与乡村振兴。该项目采用“普惠保险+公益组织”的创新组合模式,通过公益化运行机制,为100岁以内的慢病老人提供重疾住院医疗、特殊门诊医疗保险、恶性肿瘤特定药品医疗保险金等保险保障及健康管理服务。这种模式不仅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保障,还推动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

“万户健康公益项目”从太原落地,遴选3万名60岁以上慢病患者免费加入。该项目不仅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保险保障,还推动了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了民生保障状况。通过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众惠相互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科技赋能,提升 老龄群体 服务体验

众惠相互在适老化服务中融入科技温度,通过AI智能客服系统,老年会员可一键接入人工服务,支持方言识别与语速调节。此外,众惠相互还对系统进行适老化改造,推出了大字版操作界面、语音导航功能和人工专属客服通道,使65岁以上用户线上服务使用率提升42%。这些细节设计让保险服务真正“触手可及”,进一步提升了老年群体的服务体验。

在理赔服务方面,众惠相互通过智能理赔平台“智惠赔”实现了理赔案件的快速审核与处理,核赔环节秒级结论输出,效率较人工提升80%。不仅提高了理赔效率,还减少了老年人在理赔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和精力消耗,真正体现了科技赋能保险服务的优势。

普惠金融,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万户健康公益项目一方面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保险保障,另一方面效推动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众惠相互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多年来,众惠相互始终专注于普惠产品的开发,致力于扩大产品覆盖范围,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保障需求。同时,众惠相互加强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康复护理等,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众惠相互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积极参与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通过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实施,引导老年人合理就医,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众惠相互还将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医疗费用共担机制,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提升老年人的就医体验。

“大病不再贵、慢病不再烦、防病不再难”是众惠相互的理想和使命。未来,众惠相互将借助相互保险机制优势,以金融科技助力商业向善,用公益事业破解老龄高危人群商业保险保障缺失的难题。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服务国计民生,为建设多层次保险市场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