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子解码苏州产权登记与乡村振兴机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子解码苏州产权登记与乡村振兴机制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05 14: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簿纳千山实践团在张建军教授带领下,赴江苏省苏州市开展“聚焦新成就,走乡村振兴之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延续2024年“访企促就业,走校企合作之路”精神,通过走访苏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江村)等地,采用深度调研、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多元复合形式,持续探索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专业就业路径,调研不动产登记创新实践赋能乡村振兴机制,推动专业理论与实地需求相结合,践行“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的振兴理念。

产权登记破题:专业人才缺口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契合

在苏州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座谈会上,行业人才需求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成为核心议题。张敏科长直指行业痛点,即当前不动产登记领域人才缺口显著,从业人员专业度参差不齐,尤其农村产权登记板块,急需既懂测绘技术又通政策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张敏科长特别强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基层需求高度匹配,“我们认可这类专业学生的素养,期待更多毕业生填补基层服务空白。”这番话让实践团成员清晰感知到,基层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正是自身专业价值的直接体现。

张建军教授结合专业建设补充到:“课程体系覆盖地籍测量、政策法规、技术应用全链条,就是瞄准农村产权登记这类行业痛点。”相关举例中提到,不少毕业生已在各地登记机构参与乡村产权确权工作,“这印证了专业与行业的适配性,为同学们就业提供了明确方向。”关于学生就业问题和实习问题,中心领导指出:“学生要多参与窗口实践,用基层经验让专业知识落地,是就业时的重要竞争力。”

座谈中,不动产登记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被着重强调。吴志峰主任以“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模式为例,阐述了苏州便民服务的服务模式:“通过电子证照、远程审核,村民在村委会就能完成宅基地确权,为土地流转、民宿开发扫清产权障碍。”吴志峰提到,吴江区某村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引入生态农庄项目,带动20余户年增收超2000元,“产权明晰是盘活乡村资源的前提,这正是登记工作服务振兴的直接体现。”

在业务大厅,实践团亲自感受农村产权登记智能系统实现“村民上传材料—系统匹配地籍数据—3日办结”的高效流程。目前,该系统已在吴江区20余个村落落地,办理宅基地登记800余件,为乡村产业筑牢产权基础。参观交流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技术创新如何打通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体现了苏州基层政府建设的高效性、服务性、完备性、严谨性。

图为张建军教授带领实践团成员与苏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展开交流座谈。刘畅 供图

江村实践答卷:产权活土滋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从登记中心到开弦弓村,产权制度创新在乡村生动上演,深入百姓生活,切实创造民生福祉。这座因《江村经济》闻名的村落,正以“产权活土”滋养振兴新芽。

开弦弓村党委书记夏志骁详解“高校+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时,特别提到了村口的幸福凉茶馆,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茶馆,是费老在江村留影的历史印记,是几代江村人的回忆。“这处老宅通过经营权流转改造成凉茶铺,村民既保留产权,每月还能拿租金、领工资,去年增收近万元。”他坦言,这样的案例得益于苏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宅基地确权技术,“产权明晰了,企业才敢投资,村民才愿盘活资源。”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开弦弓村村委会深入探讨乡村振兴的 “江村方案”。刘畅 供图

在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泛黄的《江村经济》文献旁,讲解员指着现代地籍图,鲜明的对比是产权活力最真实的写照。费孝通先生笔下‘田底权与田面权分离’的旧制,如今已升级为‘三权分置’。2023年村里通过产权登记,整合50亩零散地块发展蚕桑研学基地,带动30户参与分红。馆内老照片里的“蚕室忙碌”场景,如今已演变为“产权明晰—产业升级—村民增收”的新图景。

定胜糕铺子里,女主人将蒸好的糕点码进竹篮,麦芽香气中,她算起增收账:“铺子是老宅改造的,登记确权后租给文旅公司,我来经营,每月比单纯种地多挣3000元。”凉茶馆内,操着吴侬软语的老奶奶递来凉茶:“房子还是我的,游客多了,日子更甜了。”这些鲜活场景,正是产权制度创新惠及民生的生动注脚。

多元角色参与:专业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乡村振兴的腾飞与社会实践的出彩在开弦弓村形成有机和谐,互助互赢的局面。实践团与多所高校及企业代表开展交流,凸显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与专业实践的价值。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退渔还田水稻提质”技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乡村文化纪录片拍摄、上海大学的社会结构调研等等,从不同维度印证了乡村振兴需要技术、文化、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协同。产权明晰作为幸福凉茶铺、江村club、江村优美环境的基础,是合作交流的奠基,也是振兴梦想的基石。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对驻村研究生进行采访。刘畅 供图

“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专业的价值,既在于填补行业人才缺口,更在于以专业能力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总结时表示,从苏州登记中心的技术创新到江村的产权改革,“专业学习—行业就业—社会服务”的闭环清晰可见,这样的生态循环正是“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理念的最佳实践,也是当代大学生青春理想的实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开弦弓村党委书记夏志骁同志合影留念。刘畅 供图

(中国地质大学,段程灿、姚锦钰)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