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江市市中区“巴适民政 相伴成长”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发展性服务的核心实践,由内江市市中区民政局主办,内江灵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纸韵竹风,匠心传承”美育成长训练营与“甜城少年,启迪未来”科技成长训练营近期相继落幕。这两场为期3天2夜的沉浸式研学活动,为60名市中区流动、留守、困境等特殊困难儿童搭建了文化浸润与科技启蒙的双平台,生动诠释了项目在弥补资源鸿沟、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价值,成为内江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鲜明实践。
非遗浸润:在文化根脉中筑牢认知根基
“一张纸要经过72道工序,竹篾能编出星辰大海——这是祖先的智慧,也是我们的骄傲。”在“纸韵竹风,匠心传承”美育训练营结营仪式中,参与的小朋友向大家分享了这句感悟。7月14日至16日,孩子们走进乐山夹江、眉山青神,在国家级非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认知升级。
夹江手工造纸与青神竹编是内江周边非常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活动中,孩子们在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触摸明清造纸工具,在大千纸故里亲手体验“抄捞纸张”“花草纸制作”,在拓印夹江年画时感受雕版印刷的千年魅力。这些实践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掌握了非遗技艺的工艺流程,更在分享会和漆扇制作等环节中,将“匠心”转化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转场青神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后,孩子们在“从农耕工具到艺术珍品”的展品演变中读懂“平凡材料的非凡价值”。在专业非遗传承老师指导下,从竹篾的生疏摆弄,到熟练编织“十字编”图案,动手能力的提升与“原来我能做到”的自我认同同步生长。夜晚的“竹风夜话”上,孩子们对比造纸与竹编的异同,在竹竿舞的协作中,团队默契与沟通能力悄然增强。这场以非遗为载体的成长之旅,有效填补了特殊困难儿童文化资源获取的短板,为其构建了“文化自信—自我认同—团队协作”的认知闭环。
科技启蒙:在创新浪潮中打开认知边界
“蒸汽机能驱动工业革命,机器人能听懂指令,军舰守护着万里海疆——原来世界这么大,科学这么酷!”7月23日至25日,“甜城少年・启迪未来”科技训练营带着孩子们走进重庆,在工业遗产与前沿科技的碰撞中,完成了一次科学思维的启蒙。
重庆工业博物馆的8000马力双缸卧式蒸汽原动机、建国70周年阅兵彩车原物,让孩子们触摸到工业文明的脉搏;建川海疆博物馆的166舰上,水兵生活用品与舰上器材的近距离观察,让国防科技从课本走向现实;重庆科技馆的“太空舱模拟”“机器人编程”体验,更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可感可触,夜晚的“简易电动小风扇制作”环节,当孩子们亲手组装的扇叶转动时,“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维已悄然萌芽。在重庆自然博物馆,11万件标本构建起自然科学的殿堂。马门溪龙骨架前的惊叹、贝林厅珍稀动植物标本前的沉思,让孩子们在“物种多样性”“地质变迁”的讲解中,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这场科技之旅,精准弥补了特殊困难儿童接触前沿科技机会少的痛点,为其打开了“科学认知—实践能力—社会视野”的成长窗口。
发展性服务:为特殊困难儿童构建全维度成长支持网
内江两场训练营的实践,深刻彰显了内江市市中区“巴适民政,相伴成长”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发展性服务的核心逻辑:以“民政统筹、专业支撑、多方联动”为机制,聚焦特殊困难儿童成长的资源缺口与能力短板,通过“文化+科技”的双轨赋能,实现从“保障基本”到“促进发展”的服务升级。
从认知发展看,非遗体验让儿童建立文化归属感,科技探索拓宽科学视野,两者共同填补了特殊困难儿童在文化与科技资源获取上的不均衡;从能力提升看,手工实践锻炼精细动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团队活动强化沟通协作与情绪管理,这些“可迁移能力”为其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从情感培育看,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的全程陪伴、作品完成时的自我肯定,有效弥补了特殊困难儿童可能存在的情感缺失,助力健全人格养成。
内江市市中区“巴适民政,相伴成长”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的初心,就是致力于让市中区每一个特殊困难儿童能平等享有成长资源,而这两场成长训练营证明,发展性服务能为孩子们注入“向上生长”的力量。未来,内江灵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继续在内江市市中区民政局的指导下,持续深化项目内涵,让“甜城”的关爱底色照亮更多特殊困难儿童的成长之路,为全省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可复制的“内江经验”。
202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