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暑气蒸腾,当城市的孩子们迎来漫长假期,如何让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安全、充实、有意义的夏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暑期,内江市市中区民政局联合内江灵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紧扣内江市市中区“巴适民政 相伴成长”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要求,联动区委宣传部、团区委等多方力量,积极链接成都高新区萤火公益的大学生支教团队以及高校的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各镇街未成年人保护示范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等阵地,精心打造“甜小娃”暑期公益托管班,为307名特殊儿童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覆盖城乡的“成长驿站”,织密关爱网络
从城区到乡镇,“甜小娃”的身影活跃在各个托管点位。城东街道未保示范站里,21名孩子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认真阅读;城西街道未保示范站的课桌上,20名孩子的铅笔沙沙作响;玉溪街道未保示范站的11名儿童正专注于手工创作;市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40张小脸上洋溢着笑容;凌家镇酒房沟村党群服务中心的44名孩子在户外嬉戏;全安镇未保示范站的34名学生围坐一起,听社工讲安全知识;朝阳镇文化中心的35名儿童、黄桷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42名儿童,还有永安镇未保示范站的60名儿童,都在属于自己的“暑期乐园”里收获着成长的喜悦。
这9个托管点位,依托各镇街未成年人保护示范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设立,如同9颗散落城乡的“爱心珍珠”,被“甜小娃”暑期公益托管班串联成线,形成了一张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关爱网络。无论是城区的未保示范站,还是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都为6-12岁的特殊困难儿童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学习与成长平台,让他们在暑期不再孤单。
多元赋能的“课程菜单”,点亮缤纷假期
“甜小娃”暑期公益托管班以“专业陪伴+成长赋能”为核心,精心设计了“课业辅导+兴趣培育+安全守护”的多元课程体系,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一份丰富的“暑期成长菜单”。
在课业辅导环节,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萤火公益的支教团队成员化身“小老师”,耐心为孩子们讲解难题、梳理知识,帮助他们夯实学业基础,解决暑期作业困扰。兴趣培育课堂上,手工、绘画、经典诵读、非遗体验等活动轮番上演,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启迪创造力,在文化浸润中提升素养。高校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伍带来的特色课程,如科技小实验、乡村文化探索等,更是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
安全是成长的基石。托管班特别开设“三防”教育课程,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孩子们普及防溺水、防性侵、防犯罪知识,让自我保护意识深植于心。同时,专业社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通过游戏、疏导、分享等方式,呵护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协同联动的“关爱体系”,彰显民政担当
“甜小娃”暑期公益托管班的成功开展,是内江市市中区构建“政府主导、社工执行、家庭协同”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内江市市中区民政局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资源、搭建平台;内江灵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执行,确保托管服务的质量与温度;家长们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成都高新区萤火公益的大学生支教团队,凭借丰富的乡村助学经验,为乡村地区的托管班注入了活力。他们带来的趣味课程和新颖教学方法,深受孩子们喜爱。高校的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伍,带着知识与热情走进托管班,进一步丰富了服务内容,提升了服务品质。
托管班不仅有效解决了暑期儿童“看护难”问题,缓解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更让特殊困难儿童在关爱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在陪伴中提升了综合素养。一位来自凌家镇的家长感慨道:“托管班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孩子在这里有人管、有人教,还能交到好朋友,我们上班也踏实多了。”
如今,“甜小娃”的笑声回荡在城乡的各个角落,成为这个夏天最动听的旋律。内江市市中区将以“巴适民政 相伴成长”项目为抓手,持续深化暑期公益托管服务,不断完善儿童关爱保护体系,让每一个“甜小娃”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让“民政温度”直抵人心,为全省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贡献内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