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人在新疆:丝绸之路上的豫商——记原喀什河南商会会长王红磊的家国情怀

偃师人在新疆:丝绸之路上的豫商——记原喀什河南商会会长王红磊的家国情怀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5-08-04 16: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新疆喀什古城的月光下,52岁的王红磊拨动着吉他弦,一曲《喀什的夜晚》从直播间流淌而出。屏幕上,6000多个粉丝点亮的小红心连成一片,像戈壁滩上的星群。这个来自河南偃师翟镇前王村的汉子,35年扎根西域,用商海沉浮的坚韧、文化传播的热忱、扶贫济困的担当,在喀什大地上写下了一部豫商的奋斗史诗。他身上那股偃师人特有的耿直与义气,也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一群年轻人。

王红磊近照 西行八千里:从洛河岸边到喀什绿洲

1991年的春天,18岁的王红磊背着帆布包站在洛阳火车站,绿皮火车的汽笛声里,藏着他对远方的憧憬。“那时候就听说新疆大,政策好,想着出去闯闯”。他说,这一闯,便是八千里路,从洛河岸边的麦田,到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

初到喀什,正值90年代初期,招待所、旅社十分风行,王红磊先是帮姐姐经营一家旅社,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凭着实在和热情,生意做得十分红火。除了帮姐姐打理旅社,他还从杂货铺做起,清晨跟着维吾尔族老乡赶巴扎(赶集会),学讲生硬的维语;深夜在灯下核算账目,琢磨着如何把河南的小商品卖到西域。后来,当娱乐行业风靡全国时,他又瞅准时机开了一家场面不小的红蜘蛛歌舞厅,在当时的喀什也是首屈一指。正是这一步步的摸索与打拼,让王红磊在喀什渐渐有了一席之地,也小有名气。

“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一吹,喀什成了热土”,他敏锐地抓住机遇,从零售转向建材贸易,借着国家对喀什经济特区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生意越做越大。仓库从100平方米扩到5000平方米,货车从1辆增到20辆,他成了喀什商圈里小有名气的“河南后生”。

“喀什给了我饭碗,我得把根扎在这儿”。王红磊常对老乡说:他在喀什已结婚生子,并且买了房,把家人接来了,孩子在当地上学,一口流利的喀什话里掺着偃师乡音。2015年8月,是王红磊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通过选举,他当选为第三届喀什河南商会会长。在就职典礼上,王红磊用一口标准的河南普通话,传达了豫商精神“平台共享,抱团取暖”,通过组织化协作和资源共享突破发展瓶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将河南历史上古代商帮“重信义、尚合作’的传统得以延续。他带领商会企业多次向灾区捐款捐物,受到了地市两级对喀什河南商会的肯定和赞誉。如今,商会已有会员企业100余家,涉及建筑、农业、文旅等多个领域,他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哥哥”——办事靠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总能在难处搭把手。

从商海到直播间:用歌声架起文化桥

2023年的一个初春,王红磊的文化传媒公司准备做场直播,推介喀什文旅,原定的歌手临时来不了。“红磊哥唱歌不孬,让他试试!”员工们起哄。架起手机,他清唱了一首《我们新疆好地方》,没想到屏幕上涌来一片点赞:“这河南口音的新疆歌,听着亲!”

这次“误打误撞”让王红磊与直播结了缘。每天18:20他准时出现在镜头前:有时在喀什古城门前唱《喀什的月光》,有时在高台民居的巷子里跳起了麦西来甫,身后是晾晒的艾德莱斯绸。一开始就是卡拉OK水平,跟着伴奏吼。他坦言:“粉丝多了,心里反倒不安,6000多个粉丝天天等你唱,唱得不好,对不起人家”。

2023年秋,50岁的王红磊走进喀什大学音乐系的课堂,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声乐系统学习。每周一到周五,他和二十岁的大学生一起练气息、学乐理。第一次上声乐课,老师说:“我唱歌像扛着麻袋跑,气息全飘着。”他笑着回忆,为了练稳气息,每天清晨跑到吐曼河边练嗓,对着镜子纠正口型,把乐谱抄在笔记本上,吃饭时都在琢磨节奏。

一年多的专业学习,让王红磊的歌声脱胎换骨。以前唱《达坂城的姑娘》,就想着热闹;现在能体会到歌里的风土人情,唱到“带着你的妹妹来”,能想起巴扎上维吾尔族姑娘的笑容。他的直播间里,不再只有歌声,还多了故事:说喀什老城的修缮,聊河南援疆干部的付出。他还义务担起了宣传大美新疆的义务讲解员,他对新疆的美食美景等都有十分详细地讲解,让大家感受到新疆之美,新疆之大!在直播间里他经常说:“无论你是到喀什旅游、定居、打工、上学,还是做生意,有什么不懂的,在王红磊的抖音直播间都可以对话咨询,你来问,我来答”对大家提出来的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很多粉丝也是通过在直播间对喀什的了解,才下定决心来喀什发展。粉丝们说:“看王哥直播,像跟着他逛喀什,听得懂,记得住。”

大爱无疆:从“扶贫带头人”到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在喀什挣了钱,就得给这片土地做点啥。”这是王红磊常挂在嘴边的话。2018年,在喀什实施“万企帮干村”精准扶贫行动中,作为第三届喀什河南商会会长,他第一时间带着班子成员扎进阿瓦提乡5村。

走进贫困户买买提·依明家,土坯房里除了一张破旧的木板床,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冬天冷,孩子就在地上睡。”王红磊心里发酸,当场拍板:“给村里10户最困难的家庭,每户配一套家具!”

十几天后,十几辆电动三轮车浩浩荡荡开进村子,满载着崭新的家具:大小床各一张,铺着碎花床单;沙发、茶几摆进堂屋,饭桌配着六个木凳。买买提·依明的妻子抱着新被罩,用生硬的汉语说:“谢谢河南大哥,孩子能睡安稳觉了。”

这只是开始,在王红磊的带动下,喀什河南商会的企业家们纷纷行动:常务副会长单位新疆新河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给英吾斯坦乡松古拉其村送去过价值5万元的鸡苗和生活用品,还派技术员教村民养殖;商会协调河南企业,在疏附县建了蔬菜大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养殖和大棚帮助农民告别了贫困,如今,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2017年,原喀什河南商会王红磊会长(左四)和商会的常务会长、副会长们在濮阳市参加豫商大会后留影

对家乡偃师,王红磊同样牵挂。2013年回乡省亲,看到村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难行,他二话不说捐了几十万元,把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小时候在村里跑,摔过不少跟头。现在路平了,孩子们上学方便,心里踏实。”乡亲们说:“红磊没忘本,是咱翟镇的骄傲。”

丝绸之路谱新曲

喀什是古丝路重镇,现在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文旅成为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为了享受巨大的人流带来的旅游红利,也为丰富当地的美食,2024 年,他将家乡偃师的名菜引入喀什,开了一家火锅店,开业即火爆,成为当地民众和游客的选择。

今年五月,他的乡村旅游业态在喀什市郊迎客,给当地增添旅游新场景。笔者日前看到,家长带着孩子享受郊野的趣味,乐在其中,不少学生在假期相约此地,戏水,荡秋千,玩射击……

他告诉笔者,今年秋天,在他的游乐园里建设赛马场,开设赛马叼羊项目,在冬闲时,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体育娱乐项目,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王红磊的直播还在继续,粉丝数慢慢涨着。他计划着把河南的豫剧和新疆的木卡姆结合起来,创作出新的歌曲;商会的乡村建设帮扶项目也在拓展,打算在村里建文化广场,让乡亲们既能跳麦西来甫,也能唱《花木兰》。

“人这一辈子,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帮到人,就值了。”夕阳下,王红磊站在喀什古城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的雪山,又哼起了那首他最爱的歌:“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歌声里,有一个豫商的奋斗,有一份跨越千里的担当,更有一片联结豫疆的深情。(王安朝/文图)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