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康农牧:科技重塑种业,让中国猪农端稳“金饭碗”

德康农牧:科技重塑种业,让中国猪农端稳“金饭碗”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25-08-04 16: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头均代养费达到了280元,一年可以稳稳出栏两批猪”,在四川一位从事养猪的农民高兴地说道:“这样算下来的收益也比过去大幅提高。”至于收益提升的原因,他提到了现在的合作方德康农牧(02419.HK),“提供的仔猪个子壮、长得快、健康好、省饲料,养起来也轻松。”

现在,这位养猪人成了德康的“义务宣讲员”,他的表弟、邻居都被他拉来合作。他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德康这棵大树根扎得深,我们啥也不用愁。”

同一方水土,同一群养猪人,为何换了“种子”,就能从提心吊胆到“旱涝保收”?答案究竟在哪里?

在四川自贡的现代化种猪场里,一群身着工作服的育种工程师正俯身观察刚出生的仔猪,指尖轻触耳标上的电子芯片——这里记录着每头种猪的“基因密码”。他们是德康农牧育种团队的一员,每天重复着“数据采集-分析-选留”的循环,在偏执的技术追求下,用最脚踏实地的方式守护着生猪种业的“根”。德康农牧董事长王德根早已认识到当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环保压力与农户增收困局的泥潭时,企业需要做农民做不了的事——用科技重塑种业,让中国猪农端稳“金饭碗”。

以初心破局:直击行业痛点

德康的育种之路,始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董事长王德根发现,中国每年需要进口1亿吨大豆,大部分都是饲用,而生猪养殖是主要消耗源,其效率进步直接关乎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生猪行业每年7亿头的生猪出栏量,需要维持4000万能繁母猪存栏,若母猪性能达到丹麦水平,则可减少至少1000万头.另外在育肥环节,对比国际水平至少有0.3的料比下降空间,合计可减少约3500万吨饲料量的消耗,这将为社会粮食生产、产业发展节约大量耕地(丹麦120公斤,料比2.35至2.4,我国行业数据平均水平按2.65-2.7计算);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猪农每头猪收益比丹麦同行低600元,种猪性能差、饲料转化率低、疫病风险是主要症结。2013年,德康以“不难不做”的信念切入育种赛道,立志用科技重塑种业,让中国猪农端稳“金饭碗”。

十余年耕耘,德康已跻身国内育种“第一梯队”: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种猪100kg日龄缩短10天以上,大白总产仔数增加2头,核心育种群多次在国家核心场评比中夺冠。自主研发的ELY配套系,比主流品种提前10天出栏,料比降0.1,单头肉猪增收超100元,每头母猪年增效2000元以上。

强大的研发体系是支撑:作为“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拥有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平台,与院校深度合作,实现科研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全链协同:育种是系统作战

德康人常说:“育种不是‘一招鲜’,而是‘组合拳’”。在德康内部,育种核心竞争力被定义为“优质资源持续提升的能力”,而这需要健康、营养、养殖技术等全流程环节的协同——这是德康对“木桶理论”的深刻实践。

优质种源为基:2013年从加拿大引进868头原种猪,2020年引入500头TOPIGS种猪,形成年出栏3000万头的繁育体系,种猪可根据中国环境定向改良。

技术加速迭代:从传统BLUP育种到全基因组选择,2015年上线自主育种指数,2019年将全基因组技术应用于核心种群,2020年实现全品种覆盖,形成符合中国需求的育种参数。

数据筑牢壁垒:坚持“每头种猪必测”,核心场生长性能测定超30万条,繁殖数据16万条,加上下游超3000万商品猪群体生长、屠宰性能数据,构建起生猪种业“基因银行”。

全链动态校准:通过养殖端、屠宰端、市场端的实时反馈,动态调整育种方向,让种猪既适生产又合市场。

数字赋能:从“经验育种”到“数据育种”的跨越

在德康的“智能育种中心”,数据库里跳动着30万条生长数据、16万条繁殖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全国11个核心育种场。集团投入大量研发资金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包括基因组早期选择、更精准的早期选种选配,以及基于遗传评估模型的优化,“过去选种靠人眼,现在靠算法;过去看表型,现在看基因。”通过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德康已将德康综合育种效率提升10%以上。

数据积累还在加速:德康每年基因组测定量新增约20000头,性能测定量新增约6万条,全国前列。未来种猪需求会像“点菜单”——输入养殖规模、区域气候,系统就能推荐最适合的种猪组合。

生态共荣:让1700万猪农共享“种业红利”

德康的终极目标,是“服务平台+生态战略”——通过技术输出、模式创新,带动天下猪农共同成长。在广东云浮,“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园”模式被农业农村部门列为全国典型案例: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德康输出种猪、技术与管理,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农户专业养殖。数据显示,加入该模式的养户,养殖效率提升400-600元/头,年增收超4万元。

种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农民富。未来,德康将继续深耕育种,让生产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动机”,让每一粒粮食都因高效养殖而被珍惜——这,就是德康育种人的初心与使命。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