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乡村儿童的圆梦之旅 2025温暖贵州圆梦行动圆满收官

百名乡村儿童的圆梦之旅 2025温暖贵州圆梦行动圆满收官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 2025-08-04 13: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湘江水被染红了!”当实景演出中红军战士跃入江涛,丹寨县扬武民族小学罗建鹏仿佛亲眼见证了红军战士“血战湘江”的悲壮时刻。来到贵阳前,他画下了自己的梦想:一名军人身着军装敬礼,帽子上是一颗鲜红的五角星。当观看了《红飘带·伟大征程》后,他说:“红军那种遇到种种困难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在以后成长当中会给我很多的帮助,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精神。”全息影像与机械装置重现长征艰险,孩子们追随先烈足迹,沉浸式感受了那段热血历史,在光影流转中读懂了“长征精神”的厚重,红色的种子悄然在心中萌芽。

7月21日,由贵州省民政厅、贵州广播电视台主办,贵州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与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联合承办“温暖贵州·福彩圆梦—让梦飞扬”研学活动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启动,在随后的三天里,来自赤水市、凯里市、丹寨县11所学校的100名乡村儿童在“红飘带”的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在贵州省师范大学博物馆的文化长河中感受底蕴,在华为ICT产教融合创新实训基地的科技世界里开拓视野,在贵州地质博物馆的地质奇观中探索奥秘,度过一段意义非凡的梦想启蒙之旅。

红飘带里忆峥嵘:梦想与红色精神共闪耀

活动首日,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一场特殊的启动仪式在这里拉开帷幕。孩子们带来的100个梦想作品成为现场的亮点——稚嫩的文字写下对未来的憧憬,多彩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向往。

丹寨县排中小学潘婷说:“奶奶的床头柜上总摆着一个小药瓶,每次她吞下药片眉头都会轻轻地皱着,我站在旁边听着她喝水的咕噜声心里想,要是能让奶奶的咳嗽声变成笑声就好了。将来我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要让奶奶的药瓶再也装不满,我还要像攒宝贝一样攒好多温暖的话,讲给怕打针的小朋友听。”她的话语童真得近乎纯粹,却又滚烫得足以融化坚冰。

小潘婷的梦想分享,为这场研学之旅添上了一抹最动人的注脚——那是“温暖传递”的温度,更是“梦想播种”的力量。她那稚嫩却饱含深情的声音中透露出的纯粹善意,与《红飘带・伟大征程》中革命先辈们“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形成了美妙的共鸣。这场研学不再只是行走,而是一次温暖的接力、梦想的播种:先辈把星火递给孩子,孩子把星光洒向人间。

师大博物馆品万象:生灵百态点亮求知心

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的“见灵展厅”里,12岁的丹寨县排中小学学生马珂馨踮脚贴近展柜,目光紧紧锁住柜中的昆虫标本。她曾在梦想作文中写道:“第一次清晰地听见梦想的声音,是在小学的自然课上,老师展示的蝴蝶标本在阳光下泛着虹光,蓝闪蝶翅尖的磷粉像洒落的银河······我书包总装着放大镜,蹲在草丛看蚂蚁搬家,在梧桐叶上找蚜虫的踪迹,梦想着有一天能读懂大自然的密码。”此刻,作文里那只泛着虹光的蝴蝶,正与玻璃后振翅欲飞的标本重叠;笔下描摹的“银河”,正隔着一层剔透的玻璃,与她眼里跳动的光遥遥相望。

展厅里,甲虫的鞘翅泛着金属光泽,孔雀的尾巴如同璀璨的扇面,每一个细微的形态里,都藏着大自然的生存智慧。课本上的铅字、草丛里的细碎观察、眼前标本的鲜活肌理,此刻像散落的拼图终于严丝合缝,让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银河,身边的每只小虫、每片羽毛,都是大自然写满密码的信笺,正等着她用好奇与坚持,一点点读懂。

博物馆讲解员顾同学带领100位乡村儿童参观,她感叹:“小朋友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当接触到展品时,那种全神贯注、踊跃提问,甚至踮起脚尖想看得更清楚的模样,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知识、对广阔世界强烈的探索欲。”

华为ICT基地探科技:智慧之光点燃梦想

“科学课上,老师用磁铁吸起铁钉的瞬间,我忽然觉得那些看不见的磁力线,像无数根亮晶晶的线”,丹寨县排中小学的潘迪在作文里写下这段文字,也写下了“长大要当科学家”的宏愿。

进入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华为ICT产教融合创新实训基地,孩子们被眼前的科技设备吸引,在这里抽象的“科技”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不仅看到了科技如何改变生活,更在心中种下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对“未来”的想象有了更具体的模样。

“我发现孩子们对鲲鹏服务器、升腾服务器这些在外面没听过、没看见过的高科技很感兴趣”,讲解员袁老师说:“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孩子们明白我们国家是强大的,科技强国,我作为中国人是自豪的。”凯里市翁牙小学田老师看着孩子们踮脚张望、伸手欲触的模样深有感触:“有些同学对电子信息方面有兴趣,在实训基地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想去观看,甚至还想去触摸。这次参观最大价值的是帮助了农村的孩子们开眼界,这些多元化的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科技之光,照亮梦想之路。在这里,孩子们不仅看见了未来,更听见了梦想拔节生长的声音。

地质博物馆寻奇观:自然奥秘激发好奇

最后一天,贵州地质博物馆的“神奇之旅”为此次研学画上圆满句号。一进门,巨大的海百合化石立刻抓住了孩子们的视线,一朵朵硕大“花朵”盛开,成百上千个海百合化石环绕在一根长长的植物茎干化石四周,蔓枝状的“根”固着在植物茎干的表面,正是2.35亿年前一个完整的小型创孔海百合生态群落。从宇宙的形成到贵州的地质演变,从矿物晶体的绚丽到古生物化石的神秘,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了解地球的“前世今生”,也明白了家乡独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离开时,不少孩子还在念叨着那些神奇的岩石,眼中闪烁着对自然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三天两夜,大手牵小手,走过长征路、触摸最前沿、拥抱大自然。研学之旅的脚步虽已停歇,但100颗童心里,早已播下“温暖”与“奋斗”的种子,正借着这段记忆的养分悄悄扎根。

那些闪光的梦想,此刻在心里愈发清晰—— 有人的梦想是走出大山,看到外面辽阔又繁华的世界;有人的梦想是让更多人了解她的家乡丹寨,让家乡的山更青、水更绿、情更浓;有人的梦想是做一名采访人员,她说从没想过站在聚光灯下,只想做那个举灯的人;有人说他每天都会练字,有时会手酸、有时写歪了会着急,但只要想到未来能写出像博物馆里那样棒的字,就又有了力气;有人说她希望自己创作的音乐能够陪伴孤独的老人,让他们回忆起美好的回忆,也能鼓舞那些失落的孩子,让他们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正如活动主题“温暖贵州・福彩圆梦”所传递的:公益、慈善、健康、快乐、创新。这场研学不仅牵起孩子们的手看过更辽阔的世界,更在他们心间播下希望——每一个怀揣善意的梦想,都将在爱的滋养下,生根、发芽,最终凝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文/罗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