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中重塑,闽江学院学子探寻非遗“指尖艺术”焕新之路

破碎中重塑,闽江学院学子探寻非遗“指尖艺术”焕新之路

来源:鹰潭新闻网 2025-08-04 15: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响应非遗保护发展新要求,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2025年7月14日,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剪瓷镶旧梦,艺数绘新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研专项实践队走进漳州市诏安县,开启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站——走进剪瓷雕代表性传承人沈锡仁老师的个人工作室,深入体验剪瓷雕艺术的匠心精妙与创新表达。

诏安剪瓷雕源远流长,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瑰宝。与其他地区地面制作后安装于屋顶不同,诏安剪瓷雕直接在房梁屋脊上完成制作,对工艺的要求更高,对创作者的体能与技巧也提出更大挑战。沈锡仁老师向实践队详细介绍了诏安剪瓷雕的制作工序,并结合自身多年从艺经历,生动讲解了“敲、剪、拼、贴”等核心技法背后的工艺逻辑与美学讲究。他表示:“剪瓷雕不是机械的拼接,而是经验与艺术的融合,须经年累月的沉淀,才可做出有‘魂’的作品。”

在交流中,沈锡仁老师提及,传统剪瓷雕技艺因长期应用于庙宇、祠堂等高处装饰,仅能远观,难以贴近大众日常。他深感文化传承的局限,也因此萌生“让剪瓷雕从屋顶走向人们生活”的想法。近年来,他不断尝试突破建筑装饰的固有边界,积极探索剪瓷雕在文创领域的延展可能。“从屋顶到墙上、桌上、手中,我们希望剪瓷雕能以新的面貌进入现代生活。”

图为沈锡仁老师与实践队成员交流 李圣杰供图

实践队员在沈锡仁老师的引导下,近距离观摩并体验剪瓷雕微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其繁复背后所蕴含的非遗精神。沈锡仁老师展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多件创新作品,包括结合剪瓷雕元素打造的挂饰、摆件以及大型现代公共艺术装置,都体现了剪瓷雕技艺在现代场景中的灵活适配与艺术表现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沈老师推出的“剪瓷雕手工材料包”,通过将基础工具与材料标准化、便捷化,让非专业人群也能在家体验剪瓷雕的创作乐趣。“动手拼贴的过程,就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他表示,这一举措不仅拓展了剪瓷雕的传播边界,更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全新路径。

图为沈锡仁老师带实践队成员体验剪瓷雕技艺 杨李飞羽供图

在深入交流中,沈锡仁老师还提及他正在尝试将剪瓷雕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通过图像建模、数字创作等方式为传统工艺注入科技活力,推动非遗艺术与时代语言深度融合。实践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立足自身视觉传达与数字经济等专业所长,计划手工绘本、设计系列IP人物、制作海报等多元数字化设计,继续关注并参与剪瓷雕的创新表达,努力让更多人看到、理解并喜爱这项源自闽南、根植匠心的非遗技艺。

图为沈锡仁老师与实践队成员的合照 殷越祺供图

技艺之美,在于传承;文化之韵,在于更新。通过此次走访与学习,“剪瓷镶旧梦,艺数绘新生”实践队不仅领略了剪瓷雕背后的工艺精神与艺术价值,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在当代表达中的生动转化。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剪瓷雕项目的实践成果,用青春创意与专业力量为非遗技艺注入更多温度与活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供稿人:傅甄甄、李圣杰、陈昊航、杨李飞羽)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