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维修队”进驻老旧小区 首单服务解了七旬老人燃眉急

“红色维修队”进驻老旧小区 首单服务解了七旬老人燃眉急

来源:东方网 2025-08-04 09: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终于有人管这些事了!”“以后东西坏了也不怕了。”8月2日上午,在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皂君东里社区的小广场上,由北下关街道党工委牵头、海淀区保障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海安生活公司支持的“海悦·北下关红色维修队”正式成立,老旧小区居民长期反映的“维修难”问题有了新解法。

现场,北下关街道党工委书记付海涛、办事处副主任张海洋,海淀区保障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洋、总经理穆良辉、副总经理刘恋,海安生活公司负责人范昱出席活动。

党建牵线 国企兜底破解“维修难”

“管道漏水找不到人修,灯泡坏了得自己扛梯子,‘维修难’是皂君东里居民的‘日常愁’。”张海洋在启动仪式上的话,戳中了现场不少居民的心声。这个有2006户、近5000人的社区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五分之一,作为无标准化物业的老旧小区,产权分散、维修力量缺失让生活琐事变成“烦心事”。

破解难题的钥匙,藏在“党建+国企”的合作模式里。由北下关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海淀区保障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组建的这支“红色维修队”,不仅是国企服务从保障房向更广社区的延伸,更带着“兜底”的温度——对孤寡老人免收人工费,让特殊群体先享实惠。“国企的责任,就是要在居民最需要的地方搭把手。”刘恋表示。

“以前家里水管坏了,不知道找谁修,找人来还怕被乱收费。现在有了‘红色维修队’,心里踏实多了。”皂东社区82岁的独居老人张阿姨接过印有维修电话的卡片开心地说。

启动仪式现场,不仅邀请了北下关竹缘空竹队进行非遗表演,还搭建了便民服务市集,服务推广、中医义诊、反诈宣传、旧物回收......每个摊位前都热闹非凡。

“3快1明”落地 首单服务 见真章

“师傅,您看这热水器漏得厉害,洗澡都不敢用了,可算把你们盼来了!”“海悦·北下关红色维修队”刚刚宣布成立,已过古稀之年的董阿姨就攥住穿红色工装的维修师傅胳膊——她成了这支队伍的第一位服务对象。

董阿姨和老伴儿居住在皂君东里36号院,这里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6层红砖板楼。“小区没有物业,以前都是路边找‘游击队’,开口就要几百块,还说不清哪坏了。”董阿姨指着易拉宝上的价目表笑着说,“现在师傅修得明白,收费在社区宣传栏、微信小程序上都能查,这才叫放心!”

“响应快、修复快、反馈快,收费透明”的“3快1明”承诺,在董阿姨家有了具象化的答案。上午10点15分接到求助,10点25分,带着工具箱的维修师傅已站在门口;穿上蓝色鞋套进门后,很快查出用了30年的热水器是由于钢管老化漏水——从求助到找到根结,全程35分钟。初次上门完成后,师傅当场与老人沟通了需要采买的部件,并约定了下次更换时间。临走时还嘱咐老人:“明天公司会打电话回访,有问题随时找我们。”

红色力量扎根 从试点到“长相伴”

这支穿红色工装的队伍里,5名师傅都持有水电维修等专业证书,社区旁的耗材库备着常用零件,24小时热线和线上报修渠道随时待命。“15分钟响应、30分钟上门,紧急情况10分钟内到”的承诺,将通过一次次上门服务变成居民的共识。“看到红工装,就想起‘靠谱’二字。”海安生活公司负责人范昱的期待,正将慢慢实现。

据了解,这支队伍年均投入超70万元,由街道统筹、国企实施、社区协同的模式,让服务能持续“保鲜”。按照计划,皂君东里的试点经验成熟后,“红色维修”的服务网将向更多老旧小区铺开,让“维修不难”成为更多人的日常。

未来,街道还将建立“红色维修队+社区党支部+居民监督小组”三方联动模式,每月召开“民情恳谈会”,确保服务常态化、精细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