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亚琴:兵团精神的醇厚注脚,戈壁滩上的“酿酒追梦人”

寇亚琴:兵团精神的醇厚注脚,戈壁滩上的“酿酒追梦人”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8-04 10: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晨露未晞,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二二二团的葡萄园中,已有一双沾着泥土的手在藤蔓间轻捻。指尖掠过饱满的果粒,感受糖度与韧性的平衡;鼻尖凑近发酵罐,捕捉单宁与果香的交融——这是寇亚琴20年不变的日常。她从园艺中专生起步,将青春酿成酒液里的琥珀光,用国家一级品酒师、一级酿酒师“双证”加冕,在天山北麓的戈壁滩上写下“坚守”二字。她就是新疆瑶池西夜葡萄酒业有限公司酿酒师,一位以味蕾勾勒产区轮廓,用技艺浇灌产业之花的追梦者。

图为寇亚琴带团队成员参观葡萄藤

寇亚琴的酿酒之路,始于2005年那片初垦的葡萄园。懵懂的少女初入田间,她的身上怀揣着对植物生长纯粹的热爱。投身于土壤墒情记录与葡萄修剪工作的过程中,她逐渐读懂了“七分种植,三分酿造”这句行业真言的深刻内涵。

2006年,第一次站在发酵罐前的她,望着翻滚的葡萄汁陷入了困境。“温度差两度,风味就可能偏酸涩。”精准控温,成了她当时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攻克这一难题,她毅然把宿舍搬到车间旁,凌晨三点便爬起来记录数据。那一本本密密麻麻写满温度曲线的笔记本,成了她最早的“酿酒秘籍”,也见证着她为酿出好酒付出的努力与心血。

图为寇亚琴(右1)为团队成员讲解葡萄酒酿造知识

2008年,酒庄正处于筹备期,全新的全自动化发酵设备成为摆在寇亚琴面前的一道新关卡。英语基础薄弱的她,没有丝毫畏缩,捧起外文说明书逐字翻译,和工程师在车间里蹲守,不弄懂每一个阀门的作用誓不罢休。

“别人休息时,她在酒窖里闻橡木桶;别人聊天时,她在对比不同酵母的发酵效果。”同事们这样描述她的执着。正是这份对酿酒技术的钻劲,让她收获了累累硕果。她参与设计的“厂字型葡萄架”获得专利,这一创新解决了传统架型所产葡萄品质参差的难题,葡萄可以在葡萄藤的同一部位结果并均匀成熟;她推动采用的自流汁工艺,锁住了葡萄最纯净的果香,使瑶池西夜的酒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

图为寇亚琴(右1)带领团队成员参观酒窖

随着新疆瑶池西夜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寇亚琴的事业也步入新境。如今的酒庄,拥有新疆第一套全自动化双控温发酵系统,控温精准度达到±0.5℃,为酿造高品质葡萄酒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在1000瓶/小时的灌装线旁,工人正将贴有“三兔共耳”酒标的成品装箱。这个寓意“旧世界、新世界、未来世界交融”的图案,也是她推动产区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她还被聘请为法兰克福国际大奖赛的荣誉评委;在耐心等待与不懈努力中,她荣获新疆兵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新疆兵团第十二师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图为寇亚琴(左1)与团队成员交流

“酒要沉淀,人亦如此。”这是她常对年轻人说的话。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来访时,寇亚琴最先带着大家在葡萄园里观察果穗。她认为“做酒先做人,得耐住葡萄成熟的慢,扛住发酵期的熬。”从田间种植到车间酿造,从技术攻坚到产业赋能,她用“敢突破、能坚守”的品质,诠释着兵团精神中“精益求精”与“开拓创新”的深意。

如今,酒窖里的橡木桶在时光的沉淀中静静呼吸,酝酿着戈壁滩的芬芳。寇亚琴说:“这片土地让葡萄扎根,也让我成长,我想让更多人尝到这里的味道。”从2005年初出校园的学徒到2022年“天山英才计划-优秀工程师”,从单一酿酒到带动产业链,她用20年证明:真正的热爱,从不怕起点平凡,只怕不肯沉淀。而这份在时光里淬炼的坚守,正是兵团精神最醇厚的注脚。(通讯员:刘桂青、柏杨、肖竣杰、魏森、史宗铭、杨若涵)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