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象”遇彩云之南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5日至20日深入云南省玉溪、昆明两地,开展为期6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此行旨在通过探寻古滇文明印记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研,以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
玉溪寻访:触摸历史与文化脉络
团队抵达玉溪后,首先参观了玉溪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团队先后参观古生物展区、青铜文化展区、陶瓷展区:从澄江帽天山的史前生命遗迹,到战国青铜“牛虎铜案”的艺术震撼,再到宋元青花瓷的温润流光——玉溪博物馆的三重文明密码,串联起古滇大地跨越亿年的生命史诗与匠心传承。在聂耳专题展区内,团队通过参观学习《义勇军进行曲》复印件等资料,进一步了解了聂耳的成长道路和创作历程。
随后,团队前往聂耳公园。在这里,团队成员走进聂耳故居,细细观摩这座滇中四合院的古朴陈设,聆听当地小学生讲解员讲述聂耳的生平事迹,深切感受这片土地对爱国精神的薪火相传。
林草对话:关注生态治理与生物多样性
实践团队有幸前往玉溪红塔区林业和草原局进行学习,并在野生动植物保护股负责人邓丽萍女士的带领下,对动植物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邓股长表示人工引导亚洲象迁徙路线,旨在使其回归栖息地。谈起2020-2021年的亚洲象一路北上,多年过去,实践团队依旧好奇着大象迁徙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破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本次学习,邓丽萍女士就从专业的角度为实践成员们答疑解惑,提供了一种另外的观点:大象北上,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不过,邓丽萍女士也表示这只是一种猜测,真实的迁徙动机仍需深入研究。
。
人与自然:共绘和谐发展画卷
在红塔山景区,团队成员面向本地居民开展了关于经济与生态建设平衡问题的采访。受访司机表示,本地足球场吸引各地观众,对经济有所带动;同时,温和气候使其成为宜居之地。小吃摊主表示,虽然疫情后经营受到一定冲击,但是基础设施等的完善让游客数量显著提升。环卫工人则分享了其扎根红塔山11年的亲身感受,表示这里工作环境稳定,近年来避暑游客持续增多,且较少遭受自然灾害困扰,切实印证了当地生态建设带来的宜居红利。本次调研揭示了红塔山景区文旅产业激活经济引擎,生态资本厚植发展根基的建设方略,生动诠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之道。
自然感悟:雨幕中的生命课堂
细雨蒙蒙的昆明动物园成为实践团最鲜活的生态教材。与鸟类近距离接触的体验、顽猴雨中嬉戏的欢乐气氛、猛兽区镌刻濒危警示的说明牌,特别是大象与游客毫无隔阂的互动,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悟到:动物园不仅是生命的庇护所,更是人与自然情感联结、公众认知野生物种生存现状的无声课堂,园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生命共存的温度与责任。
行知合一担使命:
以“践履所至,方知学之深浅;躬行所至,始悟理之精微”为注脚,这场深入滇地的实践之旅,远非简单的文化浸润。它通过“脚步丈量土地、心灵感应文化”的深度参与,将理论认知淬炼为真切感悟,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子守护祖国山河的赤忱热爱与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担当,正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青春力量接续奋斗的生动写照。(通讯员 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