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校企合作处与东莞市塘厦镇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一场旨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助力科技人才培养的校地合作项目正式启动。2025年暑假期间,由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发起的“3×3³科技播种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在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成功落地,标志着该校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教育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长效机制:让科技教育持续生根——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影留念
高校资源下沉 破解科技教育不均衡难题
“3×3³科技播种计划”是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所研究的公益项目。项目依托高校机电工程协会及学生科技竞赛骨干团队,开发出涵盖3D打印、机器人编程、红色主题机械工程等特色课程,通过“高校+协会与党支部+中小学”三方联动模式,将高校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普惠性教育资源。
此前,该项目已在广西桂林多所小学成功实施,累计开展课时超100节,惠及学生1000余名,并助力受教学生在广西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此次走进东莞塘厦镇,是项目首次跨省服务,也是团队"立足桂林、服务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
"3×3³"内涵深化 科技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
项目名称“3×3³”蕴含独特的育人理念:首个“3”代表高校、协会与党支部、中小学生三大主体;“3³”则象征育苗、播种、结果的成长阶段,以及时间、空间、能量的立体化培养模式。通过“1个竞赛作品→N堂科普课→X个学生受益”的转化路径,项目实现了高校创新成果与基础教育需求的高效对接。
项目团队特别注重科技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结合桂林红色文化开发的“长征机械工程课”等特色课程,让学生通过3D打印还原红军长征装备,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科技与历史的交汇。这一创新模式既培养了青少年的工程思维,也强化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构建长效机制 助力湾区发展
项目负责老师表示:“在学校与塘厦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开展科技支教活动。未来还计划联合大湾区更多院校与企业,构建‘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竞赛孵化’的完整生态链。”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校企合作处负责人指出:“此次与塘厦镇的合作,是学校服务社会、融入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实践。我们将继续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动更多优质教育项目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3×3³科技播种计划”将为塘厦镇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教育注入新活力,让科技教育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生根发芽,为全国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贡献“桂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