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育浸润,童心筑梦”中华文脉传承团赴湖南省溆浦县桥江镇中心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团队以扎实调研为基础、特色课程为载体、安全护航为保障、成果展陈为窗口,将红色基因、非遗文化、安全教育与惠民政策送到乡村一线,为当地儿童与村民搭建起一座触摸文脉、感知温暖的桥梁。
调研先行:踏遍乡土寻根脉
为让实践活动精准对接当地需求,团队前期走进当地红色文化基地、非遗展馆、文明村落展开多维调研与惠民行动,为后续活动筑牢根基:
非遗探访,触摸传统温度
在桥江镇非遗剪纸基地,团队成员与70多岁的剪纸传承人舒友刚老人围坐一堂,亲眼见证他用一把普通剪刀在红纸上“游走”:从简单的对称剪法,到复杂的纹理纹样,舒老边剪边讲解“鱼谐音余,寓意年年有余”的民俗智慧。成员们不仅记录下“阴刻”“阳刻”等技法要点,更通过亲手尝试“年年有余”剪纸,体会到非遗技艺中“以形表意”的文化密码——这为后续“非遗浸润”课程注入了“亲手实践”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能真正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
新 村寻脉, 体悟时代风华
走进湖南省溆浦县桥江镇独石村,这个“全国文明示范村”的新貌令人眼前一亮:整齐的别墅式民居沿山而建,门前杨柳依依,屋后青山如黛,硬化路面干净整洁,垃圾分类箱有序排列,绿水青山间透着新时代新农村的生机与活力。
80岁的严肇先老书记热情地将队员们邀至家中,翻开泛黄的村志与新旧对比相册,细细讲述村子的变迁:“以前咱村是‘泥巴路、土坯房’,靠天吃饭;如今搞生态种植、乡村旅游,家家住别墅,日子比蜜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脏乱差”到“绿富美”,严书记的讲述里,既有老一辈的奋斗故事,也有新时代的发展答卷。
政策宣讲,惠民政策入村户
调研途中,团队注意到近期周边村落频发以“助学金发放”“奖学金申领”为幌子的诈骗案件,不少村民因对政策不熟悉而心生警惕,甚至对正规资助政策产生误解。为此,团队专门在桥江镇周边村落加开“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宣讲会”,将政策解读与防诈骗提醒相结合,让惠民政策真正走进民心。 团队成员以“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青春力量架起政策落地的“连心桥”。
活动中,团队成员带着精心整理的政策宣传手册,深入村民家中。在村口的小石凳上、在院落的老樟树下、在屋檐的长椅旁,成员们围坐与村民拉家常、讲政策,聚焦“奖、助、贷、勤、免(减)、补”六位一体资助政策体系,用通俗的语言详解资助对象的申请条件、办理流程、贷款额度等核心内容。
此次宣讲活动不仅让桥江镇的乡亲们全面了解了高校资助政策,更传递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重视与对困难家庭的关怀,为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扫清了后顾之忧,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青春力量。
课程筑基:多维浸润育新苗
经前期调研,聚焦红色课程、非遗课程与安全教育课程为核心基础,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通过红色铸魂、非遗传艺、安全护航,为乡村孩子带来丰富文化滋养,既筑牢文化根基、以美育浸润心灵,又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助力孩子们全面成长。
红脉铸魂:厚植强军梦 想
最具感染力的是“小小军人体验课”。队员们化身“教官”,在操场上传授军姿、正步走、齐步走等基础队列动作,强调“抬头挺胸、步伐铿锵”的要领。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军人“站如松、行如风”的纪律性与坚毅品格。随后,团队组织观看国庆大阅兵视频,当整齐的方阵、轰鸣的战机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自发鼓掌,眼中满是震撼与自豪。
这一系列课程,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人民军队的历史与使命,更通过亲身体验,将“崇拜军人、热爱祖国”的情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成长轨迹。
非遗浸润:触摸传统技艺
剪纸课上,将在观音阁习得的剪纸技艺与调研收集的民俗内涵融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从舒老亲授的“对称剪法”入手,先教孩子们用折、画、剪的基础技法勾勒出简单的窗花图案,再结合当地红色故事讲解“对称”中蕴含的平衡之美与团圆寓意。随后鼓励他们创作“红星闪闪”主题作品,让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的同时,既练就了指尖功夫,也让红色记忆与民俗符号在心中扎根。
扎染课上,从“扎结—染色—拆线”的工序拆解开始,带着孩子们触摸棉布的纹理、观察染料在水中的晕染轨迹。讲解“蓝白相间”里的留白意境与自然哲思——蓝如天空深海,白似云雪浪花,每一处不经意的晕染都是自然的馈赠。孩子们用皮筋扎出自己设计的图案,看着素白棉布在染料中渐渐绽放出独一无二的花纹,在等待拆线的期待中,感受传统工艺“顺势而为”的智慧与东方审美的含蓄之美。
傩面具课上,先通过当地傩戏故事引出面具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了解这是古人为驱邪祈福、沟通天地所创造的艺术。再引导他们观察面具上丰富的色彩——红表喜庆、黑显威严、金喻神圣,以及夸张的表情:怒目圆睁的震慑、咧嘴大笑的祥和,感受线条与色彩如何共同传递情感与力量。孩子们拿起颜料笔,在面具坯上模仿传统纹样,或大胆加入自己的想象,在涂色晕染中体验傩面具“以形传神、以色寓意”的艺术特色,让古老的驱邪纳福符号有了新的表达。
风筝制作课上,从竹篾扎架的轻盈、纸张糊面的坚韧讲起,将“理想”与“风筝”的意象相连。孩子们先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再把文字转化为图案——想当宇航员就画火箭星空,想做老师就画黑板粉笔,用色彩将心中的憧憬具象化。绘制完成后,大家一起组装风筝、系上长线,在开阔的场地上奔跑放飞。看着承载着自己画作的风筝越飞越高,孩子们在动手与奔跑中明白:就像风筝需要骨架与引线,理想也需要扎实的努力与方向的指引,让“画理想、说理想、放飞理想”的过程,成为播撒梦想种子的生动一课。
安全护航:守护成长底线
安全教育课程上,队员们围绕“心理健康、防溺水、防霸凌、防性侵”四大主题开展系统教学。心理健康课程通过趣味测试与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情绪变化、学习调节方法;防溺水环节通过情景模拟演示“同伴溺水正确呼救法”“救生器材使用技巧”,结合本地水域特点强调远离危险水域的重要性;防霸凌课堂采用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分辨霸凌行为、掌握求助方法,树立“友好相处、拒绝暴力”的意识;防性侵课堂,讲解了隐私部位识别、防范技巧、应对方法,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升避险与求助能力,筑牢安全防线。负责授课的队员说:“安全与健康是成长的基石,我们要让这些知识成为孩子们的‘护身符’。”
成果展陈: 作品绽放传文脉
建军节当天,恰逢团队实践收官之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作品汇报展温情启幕。展厅里,非遗课程的成果格外亮眼:剪纸作品以红纸为媒,剪出五星交辉;扎染布面蓝白流转,晕染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傩面具色彩浓烈,在童趣中延续着古老图腾的力量;风筝竹骨轻盈,承载着民俗记忆与孩童想象。。
这场展览既是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让剪纸的巧、扎染的韵在孩童手中流转,让中华文脉有了青春注脚;更是童心向党的赤诚表达,长卷上的每一笔都在诉说:传承文化根脉与致敬英雄精神,从来都是同频共振的力量。实践虽落幕,这份对传统的守护与对家国的热爱,已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种子。
此次实践活动以调研寻根、课程传递、政策惠民、成果展示的系统化流程,让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既丰富了儿童的暑期生活,更以美育为纽带,让文脉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载体,让惠民服务有了更温暖的表达。(赵艳 杨娟 刘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