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致远书院“农革新生”社会实践团一行12人于7月20日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邹庄村开展实践活动,探寻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一、走进邹庄:重温移民精神 感悟发展初心
实践团一行首先走访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书记邹书记座谈交流。座谈中,邹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守护国家的初心使命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他回顾了村民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事迹,并指出这种精神是村庄发展的根基。
实践团队员们与村支书进行座谈交流
二、走进田间:调研智慧农业 提出发展建议
实践团深入邹庄村集体果园调研农业生产状况。果园内果树排列整齐,自动化灌溉系统高效运行,无土栽培架上挂满鲜红果实,一派生机盎然。调研中,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测量、数据采集和村干部访谈,掌握了果园的种植面积、品种分布、采摘周期及年均产值。实践团了解到,该果园2024年预计产值达200万元,已成为当地百余户移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
实践团队员在果园内进行实地调研
为进一步提升果园经济效益,实践团结合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背景,提出了关于建立村集体果品电商平台的初步建议。建议内容包括设立统一品牌标识、拓展电商销售渠道、引入冷链物流合作机制以及培训本地青年掌握电商运营技能。实践团还就社交媒体短视频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及数字农业监测平台的构建提出优化思路,力求将传统果园打造成“智慧农业+品牌营销”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拓展村庄增收新路径。
实践团队员为推动果园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三、贴近群众:走访村民生活 感受安居乐业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还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了解当地群众的居住、就业和生活状况。76岁的村民王大爷向队员介绍,搬迁后新居宽敞明亮,水电通畅,医疗点和健身广场也一应俱全。“虽然离开了老屋,但生活越来越好,娃们也有学上有工打,我们放心了。”一位返乡创业青年表示,如今村里基础设施完善,发展前景广阔,他选择回村经营果园电商直播,希望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勾勒出南水北调工程后移民村民“稳得住、能致富”的现实图景。
实践团队员采访当地村民
实践团还参观了位于邹庄村中央的人民江山广场。广场上的移民纪念碑和文化墙记录了村民的搬迁历史。邹书记表示,广场上“人民江山”四个大字寓意深刻,体现了从背井离乡到安居乐业的全过程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孩子在广场上嬉戏、老人散步的场景,与浮雕中描绘的迁居故事相呼应,展现了村庄发展的民生画面。
实践团在人民江山广场前合影
四、探源记忆:追寻历史足迹 汇聚青春智慧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展览馆内陈列着泛黄的施工图纸、移民告别老照片和记录乡愁的移民日记等历史资料,无声诉说着村庄的变迁。展览馆另一侧展示的村庄发展规划和村民参与民俗活动的照片,则呈现了如今乡村振兴的新景象,与历史记忆形成对照。
实践团队员参观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团长表示,团队将把调研报告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力求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提供生动素材。他说,此次实地调研让团队亲身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体现的移民精神和乡村振兴的成果。实践团还就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问题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结合专业所学提出了产业链升级、电商扶贫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并计划将这些内容纳入调研报告。邹书记表示,他希望高校师生的新视角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实践团成员认为,这次实践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十分宝贵,他们将为讲述乡村振兴故事提供素材,也会把移民精神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众人一致认为,这次下乡调研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实践,也为当地发展带来了智力支持。(陈治竹、赵旌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