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江区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求是心理健康研究发展中心将艺术疗愈的种子播撒于银龄的心田,2025年7月以来,精心策划多场特色主题活动,以不同的艺术形态为媒介,为长者们构建起心灵滋养的精神家园。
在“红色记忆·银龄向党”的集体场域中,艺术疗愈的力量通过群体共鸣与仪式感深度释放。当《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激昂旋律响起,长者的目光瞬间被点亮,歌声如潮,洪亮而坚毅。旋律不仅是时代的回响,更是集体情感的共振器,歌声成为跨越时空的心灵通道,让信念在群体的同频中淬炼得愈发纯粹。“红色手工坊”将这份深沉情感沉淀于一针一线,长者们精心缝制着象征革命传统的红军挎包。针线穿梭间,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荣光被重新咀嚼、内化,小小的挎包承传承了奋斗精神,也连接起历史与当下的情感。
在微景观的方寸天地中,自然成为唤醒沉睡感官的钥匙。西兴街道敬老院的长者们闭目凝神,在专业引导下,让自然的冥想如涓涓细流润泽心田。蝉鸣、鸟啼、风雨声……这些曾被岁月尘封的感知,重新成为连接生命活力的纽带。微景观创作是无声的自我疗愈过程。长者们在方寸容器中精心铺陈砂石、栽植多肉、点缀小品。每一株植物的安放,都是内心秩序的重建;每一次指尖与泥土的触碰,都悄然唤回对生活的掌控感与创造的纯粹喜悦。绿植萌发的生机也将成为对抗岁月孤寂的无声语言,重塑长者内心的从容与安宁。
无论是红歌嘹亮时集体记忆的澎湃共鸣,还是微景观中个体生命故事的悄然诉说,这些活动都成为长者回溯生命长河的温暖驿站。在红色记忆的追溯中,激情燃烧的岁月荣光则转化为当下“银龄力量”的精神滋养。在“绿意人生”的分享中,一株院中老树、一片故乡田野、一朵阳台玫瑰,那些沉淀于时光深处的生命韧性与诗意被悄然唤醒。在红韵与绿意的交织中,长者们寻回的不仅是生活的情趣,更是心灵深处的归属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