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织机旁,桑蚕丝在数控经纬间流淌,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创新熔炉中,壮锦正织就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共荣的新丝路。
技术破局,织造革命
2024年,广西工美院建成的全国首条全真丝壮锦生产线,利用占全国60%产量的广西蚕丝资源,以100%桑蚕丝替代传统棉麻,攻克了丝线易断难题,实现原料本土化。车间里同步推进绿色革命:桑叶、黄栀子等植物染料替代化学制剂,延伸“ 一桑两用 ”产业链。智能化提花机效率达人工300倍,日产量达30米。今年5月,工美院主导制定的《壮锦》国家标准发布,为千年技艺奠定现代基石。
跨界新生,市场突围
壮锦蝶变,形成三大产品矩阵:
日用文创:获奖丝巾、茶礼。
时尚服饰:壮锦芭比裙、西装内衬远销欧美。
高端定制: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
“工美臻选”平台通过直播带货,2024年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32% 。2024年问世的“南丝新壮锦”填补中国四大名锦无全真丝的空白,被誉为“壮族的哈达”。
产业共荣,乡村振兴
粤桂协作下,“忻城壮锦织娘”已培训超1.4万人。马山县开设退役军人技艺培训班,构建“传承-就业”闭环。靖西壮锦厂通过女性赋能计划,实现年产值 600万元 ,产品销往美、泰等国。“ 种植—加工—体验—销售 ”价值链,激活整条乡村产业链。
青春赋能,锦绣出海
2025年7月,广东职院学子走进连山合作社,将壮锦元素融入现代服装。当华裔青年寻根团到访,大学生化身文化使者,在经纬交错间传递民族温度。正筹备让壮锦服饰“行走于世界”,借力“一带一路”展现文化魅力。
经纬交错,编织的不仅是华美的壮锦,更是一条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的乡村振兴新路。广西壮锦的破茧新生,生动诠释了“让传统技艺活起来、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的发展理念。
从攻克技术难关、拓展产品矩阵,到构建“种植-加工-体验-销售”全链条,再到赋能织娘、联动青年、扬帆出海,壮锦产业已成为激活乡土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它不仅是向世界展示“壮美广西”的文化名片,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推动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乡村繁荣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这条由千年壮锦织就的“新丝路”,正以其独特的韧性与光彩,铺展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绿水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锦绣”动力。
作者编辑:王彦哲
照片:苗涵蔚,周依瑶,杨修罗,陶奕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