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基于浙江诸暨白塔湖湿地乡村旅游成功经验的乡村振兴驱动机制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浙江省诸暨市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在景区的实地观察和对附近居民的深入访谈,了解当地旅游发展现状。
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乘坐游船观湖,云南大学何佳乐/摄
来自云南大学、宁波大学和宁波工程学院的6名学子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坐上景区中的船只,他告诉团队成员:“景区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很好地做到了平衡生态保护与游客承载量,极大地发挥了湿地的生态保护作用。”
白塔湖湿地公园中的“香草岛”,云南大学马川茗/摄
景区工作人员还提到,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当前发展进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游玩项目相对匮乏,难以形成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因此,丰富景区的游乐体验内容,已成为现阶段景区着力改进的核心方向。
团队成员在“白塔湖”石碑前合照,宁波大学潘诗雅/摄
团队成员离开景区后,对附近居民金女士进行了深度访谈。金女士向团队成员讲述:“自从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后,周边村民都成了‘湿地农民’,每月能按时领到补贴。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村民直接成了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有了稳定收入。可以说,湿地公园的建成实实在在地极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团队建议,湿地公园在未来发展中需以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为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多元发展空间,核心举措可聚焦于两方面:一是吸引优质商户有序入驻,丰富景区服务供给;二是创新拓展特色游玩项目,提升游客体验层次。
署名:何佳乐、马川茗、潘诗雅、李德宇、朱海、余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