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在青山环抱的湖南株洲攸县大桥村口,一条清澈的溪水欢快地流淌,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村委会旁,一面红、白、绿三色相间的“湘村636”店招在烈日下格外醒目,明亮的灯光透过落地窗,为整个村庄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小刘这伢子,真是咱们村的骄傲!”提起品城便利店店主刘丹,正在纳凉的王大爷立即竖起大拇指,“这娃儿不仅把店开得红红火火,还总惦记着帮衬乡亲们。”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赞起来。这位80后店主,用十年时间将一家普通杂货店,打造成如今150平方米集便民服务、数字经营、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乡村振兴:小柜大作为
走进店内,凉爽的空调风迎面而来。“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好,但我们店的生意反而更红火了。”刘丹一边擦拭柜台,一边热情地招呼着进店的村民,“特别是这个乡村振兴专区,既让乡亲们多了个渠道来卖货,又让顾客买到了地道的农产品。”
(乡村振兴特色产品专柜)
2021年店铺改造时,刘丹特意划出最显眼的位置打造乡村振兴特色产品专柜。如今,这个不到三平方米的小柜,已经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土特产交易柜”。
“周叔,您家今年的新茶油我全要了!”刘丹对着电话那头说道。去年秋天,村民老周望着家里滞销的100多斤茶油发愁。刘丹得知后,不仅全部收购,还特意将茶油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销售,这批茶油一个月内就被抢购一空。“有着‘湘村636’的金字招牌,城里人看了都说放心。”老周现在逢人就夸这个小柜台。
专柜的最上排,张婶的霉豆腐总是最先卖完。“以前赶集要走十里山路去镇上,现在走几步路送到刘丹店里就行。”张婶边说边把新做的霉豆腐摆放整齐,“上个月靠这个给孙子买了新书包,孩子可高兴了。”
最让刘丹自豪的是专区里的“明星产品”——王阿婆的攸县米粉。去年冬天,他帮王阿婆改良包装,用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芳香米粉”,还配上了详细的食用说明,销量立刻翻了番。“现在连省城的顾客都专门来买,说这才是正宗的攸县味道。”
茶油1瓶、霉豆腐3罐、攸县米粉5包……刘丹仔细清点着当天的销售记录,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增收故事。乡村振兴专区就像一座小桥,一头连着村民的期盼,一头接着市场的需求,让山里的好东西走出了大山,也让城里的消费者找回了记忆中的乡土味道。
数字服务:暖心护乡情
“嘀——”清脆的扫码声在店内响起,刘丹正用双屏扫码机为顾客结账。这台被村民们戏称为“最强大脑”的双屏机,背后藏着不少暖心故事。
去年冬天,系统里一组异常数据引起了刘丹的注意:70多岁的李大爷的小孙女连续三天都来买方便面。“这不对劲啊,哪有人天天吃泡面的。”他立即上门探望,才发现老人病倒了,孙女只能来买方便面。刘丹立马带着李大爷去医院,同时让妻子照顾好小孙女。“现在系统会提醒我关注特殊顾客的购买记录,老人们都说这是‘电子孝子’。”刘丹笑着说。
数字化的便利不止于此。收银台旁的显示屏上,各类商品销售数据实时跳动。“你看,上个月帮王婶代购的电饭煲特别受欢迎,已经有五个村民预订了。”原来,刘丹发现很多老人经常搭车去县城买家电,于是他开通了“团购代购”服务,批量采购享受优惠,再原价转给村民。仅此一项,每年就帮乡亲们省下不少钱。
快递架前,村民小张正为不会操作退货发愁。“别急,我教你。”刘丹接过手机,三两下就完成了退货申请。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帮老人视频通话、代缴医保、网上挂号……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解决了很多村民的难题。
(刘丹帮村民李大婶办理金融业务)
最让刘丹自豪的是“惠农通”服务。上个月,在外打工的小王通过小店系统,远程给留守的父母交了养老保险。“以前要专门跑回来办,现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行。”小王在电话里连连道谢。现在,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角落,每月要办理几十笔金融业务,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便民服务中心”。
忙碌的一天结束,刘丹整理着当天的数据:代收快递8件、代办业务3笔、特殊提醒1次……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温暖的故事。科技让小店变得更“聪明”,而刘丹用这份“聪明”,守护着乡村最朴实的温情。
心系乡邻:小店大担当
傍晚时分,刘丹匆匆扒了几口饭,就拿起工具包往外走。“得去给张爷爷家修水管,老人家里漏水了。”作为村里的党员,刘丹总是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一样。
四年前的大桥村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那会儿晚上出门都得打手电筒,特别不方便。”村民李大爷回忆道。在一次党员大会上,刘丹提出要改善村里环境,当场捐出两万元。“我当时就想,作为一名党员,总得为村里做点什么。”在他的带动下,村民集资20余万元,为村里安装了50盏太阳能路灯。“现在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打手电筒了,孩子们也能在路灯下安全回家了。”李大爷感慨道。
(刘丹打扫敬老院门前卫生)
在村民眼中,刘丹还是敬老院的“常客”。每个月,他都会去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有些老人从小看着我长大,就像自己的爷爷奶奶,陪他们说说话,帮他们做点事,都是应该的。”
“我只是做了党员该做的事。”面对赞誉,刘丹总是这样谦虚。如今,他的小店不仅是商品流通的节点,更成为连接党群关系的纽带。烟柜上立着株洲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株洲市烟草专卖局联合颁发的“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牌匾,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刘丹的热心肠不仅温暖了村民的心,也为他的小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乡村振兴特色产品专区让他的店铺成了土特产集散地,吸引了更多顾客;数字便民服务让村民形成了消费依赖,增加了店铺的客流量;而他的公益善举更是在村民中树立了良好口碑,让“湘村636”成为村民购物的首选。
“现在村里人买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我这儿。”刘丹笑着说,“帮乡亲们解决了困难,他们也更愿意支持我的生意。”这种良性循环让他的小店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依然保持着红火的经营状态。
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便利店的门铃不时响起,刘丹忙碌的身影在店内穿梭。他熟练地为村民取快递、充话费……晚霞映照下,“湘村636”品城便利店的招牌熠熠生辉,玻璃窗上倒映着村民们开心的笑脸。这抹温暖的夕阳,不仅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更见证着这个小村庄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也见证着一个普通店主用热心肠书写的不平凡故事。(王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