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从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到带领团队年转化专利收益超百万的“校园创客”;从创建六大实验室培养学弟学妹,到创办千邦万校搭建校企合作生态,唐帅和李飞用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技术转化+人才培育”的双向路径。他主导的产学研模式不仅让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更让数千名学生通过实践提升背景,成功保研至清华、哈工大等顶尖院校,书写了一段“以创新反哺教育”的青年故事。
智熵工作室:从专利“变现”到师生共创
“我们不是为了比赛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是唐帅创立智熵工作室的初心。2016年,还是大二学生的唐帅,带领李飞等5名成员,针对校园周边小区盗窃率高的问题,研发出“无线智能报警监控系统”,通过红外传感与APP联动技术,将盗窃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该项目不仅获“刘鼎杯”创新创业竞赛金奖,更被深圳企业以50万元买断技术,成为工作室首个成功转化的专利。
此后,团队“战果”不断:为山西山阴县奶牛养殖合作社设计的自动化挤奶设备,将人工成本降低60%;为内蒙古加油站研发的夜间加油提醒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截至2018年,智熵工作室累计申请专利17项,转化收益超130万元,团队成员斩获“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金奖等荣誉,成为中北大学科创教育的“名片”。
**师生协作的“化学反应”**在此期间悄然发生。唐帅邀请机电工程学院张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共同指导学生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项目。“老师帮我们规避了很多工程化陷阱,比如奶罐制冷系统的能耗优化,正是张教授提出的‘相变材料’方案让项目落地。”李飞回忆。这种“学生出题、老师解题、共同验证”的模式,为后来千邦万校的校企合作埋下伏笔。
六大实验室:孵化“双一流”学子的“成长沃土”
2018年,唐帅当选中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精英俱乐部主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李飞,用工作室的转化收益创建六大实验室——机器人、纳米材料、智能装备、无人机导航、工业设计,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
实验室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项目需求拆解,高校导师指导科研方法,学生则以“准研究员”身份参与完整课题。2019级学生小王在实验室参与“**发射精度优化”项目时,因数据处理遇到瓶颈,唐帅特意邀请王教授每周驻场指导。半年后,小王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成功保研至北京理工大学。
据统计,2017—2022年,工作室累计培养学生400余人,其中328人获保研资格,分别进入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院校;65%毕业生入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国央企,或留校加入科研团队。“实验室就像‘学术跳板’,让双非院校学生也能触摸到顶尖学府的门槛。”唐帅说。
千邦万校:从“校园经验”到“产教生态”的跨越
实验室的成功让唐帅与李飞意识到:“单个学校的资源有限,若能链接全国高校与企业,将产生更大价值。”2023年,两人整合智熵工作室等5家校企平台,正式创办千邦万校,定位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服务商”。
公司延续了实验室的“双向赋能”逻辑:
对高校: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协助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例如,推动浙江大学“工业数字化系统”落地山西某科技企业,实现年产值超2000万元;帮助中北大学某团队将“智能硬件产品”优化后获大学生竞赛大赛国奖。
对学生:打造“研指北”等项目,提供从科研竞赛导出论文期刊的全流程训练。截至2025年,已有超千名学生通过千邦万校的校企平台提升背景,进入清北等C9、剑桥大学等名校深造。
对企业:精准匹配高校技术资源,如为某汽车企业解决“电池热管理”难题,对接清华大学团队,6个月内完成技术攻关。
“我们最自豪的,是让师生沟通从‘被动答疑’变为‘主动共创’。”李飞举例,千邦万校正在开发测试的平台,允许学生实时查看导师科研进度、预约实验资源,某高校的师生协作效率因此提升40%,学生就业率同比增长15%。
初心不改:让每个创新梦想都有落地土壤
如今,千邦万校已与全国100余所高校、200余家企业建立联系,累计推动产学研项目300余项,孵化学生创业团队87个。唐帅与李飞仍保持着每年走访30所高校的习惯,“我们想知道一线师生真正需要什么,避免平台变成‘空中楼阁’。”
谈及未来,唐帅表示:“千邦万校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有创新想法的学生都能找到归属,让每个有技术突破的老师都能实现价值。”从校园里的“创客搭档”到产教融合的“生态构建者”,唐帅与李飞的故事仍在继续,而他们播下的“创新种子”,正在更多高校的实验室里生根发芽。
从校园实验室到全国性教育生态,唐帅和李飞的故事印证了青年力量在产教融合中的独特价值。正如他常说的:“创新的终极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让更多人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清华大学-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