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在四川省屏山县越红村的青山沃野间,一场以青春之名为乡村儿童精心编织的成长赋能计划如火如荼地展开。宜宾学院“花”样年华逐梦实践团依托“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平台,创新打造“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课程体系,于7月14日至23日,为当地儿童献上了一场融合“德、智、体、美、劳、心、创”的素质教育盛宴。
为确保活动顺利落地,团队在筹备阶段便主动对接越红村村委会,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依托村委会的在地优势,活动信息通过其渠道精准触达每家每户,并获得了场地使用的有力支持。在物资准备方面,团队同样倾注心力,精心挑选了包括中性笔、作业本、彩泥、画笔、沙包等在内的多样化学习与活动用具。这些满载着实践团关爱与期许的物资,不仅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寄托着为孩子们开启一段充满欢乐与收获的学习旅程的美好愿望。
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此次支教的灵魂主线。“赤色”德育课程通过鲜活的故事让英雄精神直抵童心。谭寒月与聂方亮老师带领孩子们重温《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的无私、《狼牙山五壮士》的凛然壮举,当讲述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事迹时,崇敬的光芒在孩子们眼中闪烁。手语舞《少年中国说》更成为情感载体——王晓棠和谭寒月逐句解析歌词,抬手合掌间,“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的豪情随铿锵手势流淌。结课仪式上,孩子们以整齐划一的手语动作与朗诵,将少年担当演绎得荡气回肠,红色信仰悄然扎根。
“橙色”智育与“蓝色”科创课程,为乡村孩子打开认知世界的窗口。喻强老师执笔书法课堂,从篆隶楷行草到瘦金体,一横一竖皆成文化密码;韩俊坤与舒钰淳的“探秘特工密信”科学课,以维生素C与碘伏的氧化还原反应制造“无字天书”,惊叹声中引出食品保鲜等生活原理。更令人振奋的是“非牛顿流体”实验——孩子们亲手调配出“遇强则刚”的神奇物质,在触摸科学奥秘的同时,创新思维如藤蔓生长。地理课上,聂方亮以“行走的世界”地图为舟,载着孩子们穿越山川湖海;历史课堂则用“朝代接龙”游戏串起五千年脉络,文明延续的厚重感浸润心田。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需求,“青色”心育课程构筑温暖港湾。蒲艾与舒钰淳设计的“自画像”创作,让孩子们以色彩抒发心绪——浓烈鲜红可能是蓬勃的生命呐喊,沉静湛蓝或是深藏的思考。老师们从构图笔触中解读情感,引导他们接纳自我。生死教育课上,韩俊坤以温和姿态探讨生命议题:“如何面对死亡?”这一问题引发孩子们真诚分享——“珍惜每一刻”“勇敢不放弃”,稚嫩话语折射出心理韧性的萌芽。“防性侵教育”与“地震避险”演练则化身安全盾牌,王晓棠通过情景模拟教会孩子划定身体边界,谭寒月则在晃动桌椅间传授自救技能,为成长筑牢生命防线。
“紫色”美育与“绿色”劳育交织出创造力与责任感的二重奏。沈乐乐的美术课以“色彩的情绪密码”解码名画,孩子们旋即合作设计小组座牌——暖色调的活泼、冷色调的沉静,化作纸上斑斓宣言。蓝琪凯和王晓棠的手工课堂则让瓦楞纸板变身奇幻立牌,协作的欢笑中绽放艺术灵光。劳动实践更设计巧妙:蛋糕分享的甜蜜未散,蒲艾与王超便组织大扫除。孩子们从“接受者”转变为“劳动者”,挥汗擦拭教室门窗,在躬身实践中体悟“辛苦与光荣”的深意,团队精神悄然凝结。
当7月23日结课仪式到来,《哈尼baby》的欢快舞步与手语舞的激昂旋律交织成离别乐章。村干部将象征责任与使命的队旗授予团队,孩子们分享心得时的不舍与感激,印证了十天浸润的成效,将“五育融合”从理念落为生动现实。
“越红润心·七彩育人”志愿服务活动以高校之力弥补乡村素质教育短板,探索出“课程色彩化、素养模块化、实践情感化”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当孩子们带着生涯规划课上写下的“教师”“医生”梦想离开,当非牛顿流体的科学火花仍在脑海闪耀,这段短暂却丰盈的相遇已然埋下种子。它昭示着: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以青春之光点亮童心星火,以七彩课程绘就乡村少年充满希望的生命底色——这恰是新时代教育公平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