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千万工程”基层实践创新样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述义教队和晴耕知行队携手广州天河区公益夏令营,以“职业启蒙+社区融合”的模式,联动高校与社区推出12门职业微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填补流动儿童职业认知空白。成果显示,45.83%的孩子更愿主动交友,社区近几十名儿童数十个家庭受益,成为高校联动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
公益夏令营不止“带娃”:职业启蒙课为流动儿童打开新视野
在广州天河区“穗月同欢·童享一夏”公益夏令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晴耕知行队和云述义教队联合来穗人员服务示范中心推出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折纸、科学实验等活动中,悄然接触到职业世界的多元可能。夏令营已不仅是托管场所,更成为流动儿童职业启蒙的第一扇窗。
图为小朋友们手工课上的作品。 周谷臻 供图
职业体验藏在兴趣里
夏令营中融入职业启蒙的课程设计颇具巧思:财商课覆盖了从物品交易到纸币出现的交易演化进程,带领小朋友们了解银行开户流程,也体验了“店铺小当家”的一天,培养了财商意识;美术课给予小朋友们色彩装点梦想的能力,在画笔交错与线条的勾勒中体验艺术创作者的创造乐趣;侦探课上,志愿者老师会讲解侦探员的日常工作。示范中心徐主任表示:“这些课程不是教孩子选职业,而是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可能性。”
图为小朋友们合作上实验课。 蔡婷 供图
填补成长中的“职业空白”
调研数据显示,流动儿童家庭中,33.33%的父母极少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62.5%的孩子主要社交圈局限于学校。“家长忙于生计,很难系统引导孩子认识职业世界。”郝社工指出,非公办学校资源有限,职业启蒙类课程几乎空白。
图为小朋友们制作店铺招牌。 曾川燕 供图
夏令营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从事第三方检测工作的梁竣朝妈妈观察到,孩子参加“食品安全小侦探”课程后,会主动问她“玩具检测员要做什么”;李佳宥的父亲在房产行业工作,孩子通过夏令营“房屋搭建”手工课,第一次理解了爸爸工作的意义。“他现在会说‘爸爸卖房是给别人建家’,这种理解很珍贵。”李佳宥爸爸在和志愿者的日常聊天中感慨。
从体验到认同的融合路径
这些职业性课程还成为社区融合的隐形纽带。当本地孩子与流动儿童组队完成“超市收银”角色扮演游戏时,地域差异在协作中自然消解;在“小小记者”课程采访社区商户后,孩子们对身边的快递员、店主多了份理解。数据显示,参与此类互动课程后,45.83%的孩子表示“更愿意主动认识新朋友”。
目前,示范中心已联合妇联、公益组织开发12门职业启蒙微课程,涵盖传统工艺、现代服务、科学研究等领域。“一个孩子说想当社区社工,因为看到我们帮奶奶注册粤省事。”徐主任说,这种从“体验”到“向往”的转变,正是夏令营最深层的意义。
尽管课程接近尾声,但孩子们用画作、手写信描绘未来职业的热情依旧不减。孩子们对未来职业的畅想也印证了:当他们看见更广阔的职业天空时,也更能拥抱脚下这片多元的土地。
图为结营时的大合照。 温蕤铭 供图
这场夏令营的意义,远不止于职业启蒙的播种。它以创新课程为桥,让流动儿童在职业体验中打破隔阂、融入社区,更用青春力量为“百千万工程”基层服务写下生动注脚——当每个孩子都能看见多元可能,社区融合的根基便愈发坚实。
通讯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郑晓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