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西华师范大学“文脉乡承·筑梦振兴”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丝毯博物馆,开展以“探寻非遗之美,传承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丝毯陈列展区,并亲身体验了丝毯编制、戳戳绣与扎染等传统工艺,还深入采访了数位坚守非遗技艺的手工艺人,系统了解了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现实困境。
“这是全蜀唯一一家以丝毯文化为核心展示内容的专题博物馆,收录了数百幅民国以来的川派丝毯精品。”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说,丝毯不仅是一种民用织物,更是一种技艺门类复杂、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手工艺。团队成员在馆内依次走过图腾纹饰展区、宫廷纹样展区和传统染织工艺展台,仔细观察图案的构成,了解染料选取与图案寓意,不时驻足拍照记录。
图为实践队在阆中丝毯博物馆参观非遗展品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进入体验区,现场学习丝毯编制技艺。“这项技艺要靠手感记忆,不是一两次练习就能上手的。”手工艺人张阿姨边演示边说道。她是阆中本地织造世家的传人,从事丝毯编织已有三十余年,对每一个图样和针法都烂熟于心。
“编织的时候要控制线的张力,否则花纹就不整齐。”实践队员何树文增尝试操作一段织布机,“张阿姨说我‘脚急手慢’,我这才意识到原来织一块毯子比想象中难得多。”体验过程中,不少队员表示,传统工艺的难度远超预期,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了岁月的打磨与经验的积淀。
图为队员在体验丝毯编织技艺
在戳戳绣与扎染体验区,传统与创意的结合也让人眼前一亮。绣线穿过网格布,反复扎实,每一笔色彩都需反复调试;而在扎染布料上,扎结与染缸交替,色彩层次丰富,图案清晰灵动。“戳戳绣看似简单,其实最考验细心和耐力,扎染则像做实验,一次次试错才有可能染出理想的图案。”实践队员董莎莎说。
活动尾声,团队采访了三位常驻手艺人,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手艺人李阿姨透露,自己虽然愿意教学,但学艺者稀少。“很多年轻人觉得没前途,太辛苦、太慢了。”她无奈地表示,“我们希望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能来接触,多了解点这个行当,说不定就有人喜欢上了。”
图为实践团队与手艺人李阿姨进行访谈交流
而长期从事染织教学的刘老师则指出,非遗传承要依托现代平台,“如果能和高校、文创团队合作,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设计、走进课堂,就不怕后继无人。”他表示,过去他们也接待过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调研,但缺乏长期机制,很难将项目持续推进。
图为手艺人正在演示戳戳绣技艺
据悉,阆中丝毯工艺曾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与工艺传承价值。然而,受限于技艺复杂、收益偏低、青黄不接等因素,该项目在当代社会面临传承困境。
“非遗传承最大的难题不在技艺,而在机制。”实践队指导老师刘丹表示,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传统手工艺需要在教育、文创与市场三方面打通壁垒,高校尤其可以在“传播—体验—研究”三位一体中发挥纽带作用。
图为文脉乡承·筑梦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在阆中丝毯博物馆的合影
本次阆中丝毯博物馆调研,是文脉乡承·筑梦振兴社会实践团队“非遗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主题调研的重要一站。接下来,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本地非遗资源与高校实践之间的连接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讯员:杨益 曾源琳 李佳 张蓉 何树文增 董莎莎 杨锐 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