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与文明传承的根基。要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基因,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指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需构建系统保护传承体系。
当青石板路的晨露映出青春身影,当蚝壳老屋的光影与实践队旗交相辉映,一场关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青春实践,正在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徐徐铺展。2025年7月,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马院方林实践队积极响应号召,深入这座岭南水乡,从非遗说唱的韵律中聆听传承密码,在古建技艺的肌理中触摸文化根脉,用创意实践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古村的每一处角落播撒青春火种,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工程中的古村落活态传承注入活力,让千年文脉在青春赋能中焕发新的生机。
声韵流转千年,说唱续延文脉
龙舟说唱的魂,在方言里,在鼓点中,更在代代相传的坚守里。小洲人民礼堂内,龙舟说唱的铿锵节奏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谢沃根老人手持锣鼓,以地道粤语演绎着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为节、方言吟唱的独特形式,将水乡故事与民间智慧娓娓道来。围坐一旁的年轻学徒们,眼神紧随着老人的鼓槌起落,那份专注恰是传承最生动的注脚。实践队队员们静静伫立,从说唱的韵律起伏中,听懂了这门古老曲艺穿越千年的生命力——它不仅是表演,更是岭南民俗风情与语言艺术的活态载体。
图:实践队在小洲人民礼堂调研学习
经纬编织岁月,匠心见于指尖
登瀛大街的竹篾工坊里,另一番传承图景同样动人。老篾匠指尖翻飞,细薄竹篾在“六角眼”“蛇皮编”等技法中渐次成型,茶箩的圆图:小洲村竹篾特色店铺润弧度、花器的镂空纹样,无不凝结着“因材施艺”的生活智慧。队员们俯身观察,看着竹篾在光影中交织出的几何图案,恍然领悟:这经纬交错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水乡人顺应自然、化繁为简的生存哲学,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技艺与审美追求。
笔墨晕染乡愁 文脉见于丹青
简氏祖屋画室内,水墨丹青晕染出岭南风情。水乡画大师以“撞水撞粉”技法,将桑基鱼塘的氤氲、疍家小艇的摇曳凝于纸上。这些画作旁,队员们正细细记录——从墨色浓淡中读出生态智慧,从构图留白里品出生活诗意。不远处的简氏宗祠,“世守经壁,家传举理”的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画作相映成趣,共同构成岭南农耕文明的立体图谱,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多元表达。
图:实践队在简氏祖屋调研学习
调研联结古今,担当见于行动
与华洲街道办的座谈会上,实践队队员们认真聆听着小洲村的文化保护规划:蚝壳屋修缮方案、龙舟节俗传承计划、老手艺扶持政策……这些务实举措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结合连日调研,他们将所见所感化为具体行动:聚焦“新八景”设计的文创明信片,把蚝壳屋的斑驳、古榕河道的清幽定格成画面,背面手写的文化注解,让每一张卡片都成为讲述古村故事的载体,让更多人透过这些细节,触摸到小洲村的文化脉动。
图:实践队与华洲街道办事处开展座谈会
图:实践队成员走进村民家中开展调研
以青春担当使命,让文脉融入发展血脉
实践队队员们站在简氏宗祠前,看着手中的明信片与身后的古建相映成景,忽然明白:他们走过的每一条古巷、记录的每一段故事、设计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为千年文脉注入青春活力。作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一员,这份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青年一代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让岭南水乡的韵味在新时代继续流淌、生生不息。
图:实践队为新八景设计的文创明信片
“百千万工程的千镇万村”里,藏着无数像小洲村这样的文化富矿。青年一代唯有沉下心、扎下根,才能让历史文脉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滋养。在广东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壮阔征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突击队正以文化保育为己任,让千年古村在青春力量的守护下,既留住“乡愁”,更迸发“新颜”。(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钟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