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盛夏,徐家浜社区“红浜成长营”里,欢声笑语与探索热情交织成一首成长的序曲。今年,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徐家浜社区以“科技+自然”为双翼,依托“红色管家”平台,联合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辖区商铺企业,打造了一场家门口的“知识嘉年华”。前沿科技触手可及,传统文化浸润童心,社企校三方联动的创新模式,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新活力。
科技课堂:高校“智囊团”赋能,解锁未来密码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化身“科技智囊团”,将专业实验室的“硬核”知识转化为趣味实践课。无人机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模型拆解与飞行体验,了解飞行原理与结构奥秘,当无人机腾空而起时,欢呼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天线探秘环节中,手机拆解图揭秘“隐形天线”的存在,孩子们争相分享生活中的发现:“智能手表能收信号!”“车载导航也有天线!”;智能小车编程实践区则成为“科技游乐场”,孩子们用图形化模块指挥小车避障、转弯,在成功完成指令的瞬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原来编程这么简单,我也能当小工程师!”高校资源的链接,让科技从“在云端”变得“接地气”,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探索的种子。
自然课堂:24节气“活起来”,传统文化润童心
除科技实践外,“自然小课堂”聚焦24节气,通过故事分享、手工制作与户外观察,带领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中,在“红色管家”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通过“天文模型+古人观察用具”的沉浸式体验,亲手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在“动手+思考”中理解节气与天文、气候的紧密联系。大家用彩笔绘制“节气美食卡”,在涂鸦中记住“贴秋膘”的习俗;合唱“一九二九不出手”的童谣,理解古人“数九计日”的智慧,一位女孩轻声感叹:“原来节气里藏着这么多秘密,我现在会背‘春雨惊春清谷天’了!”自然科普不仅传递了知识,更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从无人机的嗡鸣到节气的童谣,从代码的探索到文化的浸润,徐家浜社区用一场场有温度的科普课,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社企校联动的模式,不仅让知识“活”了起来,更让成长之路充满无限可能。徐家浜社区将继续深化“海棠红·幸福里”建设,持续拓展“红浜成长营”合作领域,推出“科技+非遗”“自然+艺术”等跨学科活动,让“家门口的知识角”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能量站。”在这里,每一个好奇的眼神都能找到答案,每一颗探索的童心都能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