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坊涮肉:重走“贡羊进京”古道,唤醒百年饮食文化记忆

阳坊涮肉:重走“贡羊进京”古道,唤醒百年饮食文化记忆

来源:界面新闻 2025-07-30 17: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7月,阳坊涮肉以“头羊节”活动为载体,沿着“贡羊进京”的历史轨迹,从锡林浩特大草原启程,穿越居庸关长城,经阳坊镇集散,最终抵达北京中轴线,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回溯。这场活动不仅是对传统饮食技艺的致敬,更通过四站巡礼串联起贡羊古道的完整脉络,让“贡羊进京”这一深植于中国历史的文化符号焕发新生。

贡羊进京,一段跨越百年的饮食传奇

早在辽代,“阳坊”成村,称坊市,从清初开始,蒙古与关内的经济贸易日益繁荣,坊市逐渐成为关南塞北人来货往的交易中心。清朝光绪年间,阳坊镇人李锡厚承祖业,主理镖局生意,后因铁路兴建等原因,镖局生意日渐没落,于1897年转营主理光裕镖局白店“光裕客栈”,并以烧饼、羊杂打出名气,并将烹涮羊肉的技艺传承下来。自此李家后人与涮羊肉技艺共生共荣,衍生出以涮羊肉为核心的饮食文化。

因为近水楼台先得“羊”的地理条件,所以阳坊镇不仅是京城好羊肉的供应源头,还成为老北京涮羊肉的起源地。

四大关卡,谱写贡羊进京史诗

历史上的“贡羊进京”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宫廷供奉活动,历经四道关卡,层层筛选,最终将最优质的羊送入皇宫,供皇室享用。

第一关在北纬43°的黄金牧场,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这里水草丰美,是优质羊群的天然栖息地。牧民们世代传承着挑选贡羊的标准:必须是黑白分明、外形俊朗的黑头白羊,年龄控制在六个月左右,体态要饱满匀称。全旗数百户牧民,每年能入选的贡羊也不过百头。

第二关设在进京要道,居庸关长城。经过长途跋涉抵达的初选贡羊,迎来更加严格的检疫程序。检疫官在关口高喊“贡羊入关”,随行的兽医点燃艾草为羊群消毒,仔细检查口腔、耳鼻、背部。通过这一关的羊,会在左臀烙上“御”字火印,右蹄涂上朱砂作为标记。这一轮又有三成羊被淘汰出局。

第三关设在北京昌平阳坊镇。昔日的阳坊镇人声鼎沸,在清末以前称为羊坊,是重要的商旅聚集地,每年深秋,塞北的羊群成批赶进关内,羊坊因此得名,后因羊坊地处太行山余脉神山之阳,改称阳坊。贡羊进入阳坊镇后,交由西贯市回民中的饲养高手负责调理,待膘肥体壮后,或分割或整只运往京城。

最后一程由銮仪卫押送,贡羊从阳坊出发,经百望山,沿着“京陵御道”一路南下,后经北京中轴线进入紫禁城。在御膳房前,大监亲自核对朱砂印记与火漆封条,高声唱名:“锡盟贡羊三十整,银霜膘,九重筛!”

至此,这场历时数月、跨越千里、层层筛选的“贡羊进京”才算圆满完成。

贡羊进京的兴盛背后,是多重文化的交织

当“贡羊进京”的故事被置于现代语境下,其文化价值愈发凸显。阳坊涮肉通过“头羊节”活动,将这段历史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叙事。从锡林浩特“头羊选拔”仪式的庄严,到居庸关“启镖进京”的壮阔场景;从阳坊镇非遗技艺展示的匠心,到北京中轴线的烟火气息,四站巡礼不仅重现了贡羊古道的地理路径,更活化了其精神内核。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既打破了贡羊“皇家特权”的稀缺性,让非遗技艺惠及大众,也通过“贡羊进京”文旅路线,推动草原生态、长城文化与城市消费的联动。

更重要的是,“贡羊进京”的历史启示着当代饮食文化的深层逻辑。其对食材本味的极致探索——“好羊肉才敢清水涮”的理念,与当下消费者对天然、健康饮食的追求高度契合;其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实践——从“10亩草场养1头羊”的生态理念,到精细化化供应链管理,证明了文化传承并非复古,而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未来,阳坊涮肉将通过聚焦“餐饮+品牌IP”的创新模式,从地域美食文化出发,以食为媒讲好品牌故事,促进饮食、文旅、商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弘扬北京老字号传统美食文化,传承“传统涮羊肉制作技艺”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阳坊非遗好羊肉带来的幸福感!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