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徽州支教路: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的双向赋能 ——江苏省金山职业技术学院龙江村支教纪实

梦圆徽州支教路: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的双向赋能 ——江苏省金山职业技术学院龙江村支教纪实

来源:周口网 2025-07-30 15: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盛夏,金山职业技术学院"圆梦支教队"在副校长陈刚的带领下,第十次奔赴安徽黟县展开了一场为期14天的暑期支教实践活动,此次支教活动共覆盖13个支教点,共50名师生参与。其中,晏晓苏老师指导的龙江村支队于7月11日正式开班,龙江支教队共由侯滟文、韩东阳、王舒意、陈星宇、周童五位同学组成。在队员们高涨的热情中,拉开了龙江村暑期支教的序幕。

(图为支教队员与孩子们在开班仪式上的大合影)

破壁:五育融合重构乡村课堂

在青砖黛瓦的徽派古民居里,支教团队打破传统支教模式,构建起"德育铸魂、智育启真、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砺行"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队员们将徽州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在墨拓课堂上,孩子们用宣纸复刻瓦当纹样,触摸历史的温度;在植物染工坊,山野间的喇叭花化作最天然的染料,绘就独属徽州的色彩记忆。宣传组队长陶新程感叹:“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的喜悦,是他捕捉的最美的镜头。”

(图为队员王舒意教学画面)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唤醒文化基因。"支教队长侯滟文介绍,团队精心设计了"非遗探索之旅"系列课程,涵盖植物染色、墨拓技艺、吹塑版画等12个特色项目,让非遗技艺在童心中焕发新生。

(图为队长侯滟文与小朋友分享手工成果的温馨画面)

赋能:红色火种点亮精神灯塔

7月15日,团队邀请宏村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余丰伟的《红色徽州·青春使命》讲座,将思政课堂搬到百年老宅。指着斑驳的马头墙,他动情讲述:"这些墙体见证着历史沧桑,愈磨砺愈坚韧。"孩子们在红色故事中读懂家国情怀,支教队员也在实践中深化使命担当。

这场教育实践恰似一场双向赋能:青年学子将现代教育理念带入乡村,传统文化则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00后队员韩东阳感慨:"孩子们对非遗的热爱,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文化传承的价值。"

三、聚力:多方联动共绘振兴图景

7月18日,安徽省关工委考察组在龙江村党总支部书记及金山学院团委副书记孙余超的陪同下走进支教点教室,队长侯滟文正在讲授防溺水课程。领导们驻足聆听,对课程内容表示十分满意。随后,在指导老师晏晓苏的讲解下,参观了孩子们上课以来的成果展览,对孩子们制作的非遗作品赞不绝口。对金山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辛苦付出表达了真诚谢意与高度评价。五天后,团队携手国家电网黟县分公司的专业团队带来生动有趣的安全用电课,"电线不能当跳绳"等口诀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掌握知识。

这种"高校+政府+企业"的联动模式,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龙江村党总支书记表示:"支教活动不仅带来教育资源,更激活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图为安徽省关工委与金山职业技术学院支教队师生的合影)

当夕阳为马头墙镀上金边,支教成果展上的蓝染布艺、水拓丝巾熠熠生辉。这些作品既是文化传承的见证,更预示着古村的未来——在职业教育的浇灌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这场教育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而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的双向赋能,正是唤醒乡村生命力的金钥匙。

(侯滟文 韩东阳 陈星宇 摄影:陶新程 王舒意 周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