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赋能乡村振兴,青春书写黔贵华章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贵州实践队调研纪实

电力赋能乡村振兴,青春书写黔贵华章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贵州实践队调研纪实

来源:周口网 2025-07-30 16: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新时代背景下,电力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正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5年7月,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电脉织南网,绿流兴千乡"贵州调研实践团队深入黔贵大地,开展为期四天的实践调研活动。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供电所站和革命圣地,用专业视角观察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新时代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成长历练。

科技问道破难题 , 因地制宜解民需

7月21日清晨,当第一缕晨曦穿透云贵高原的薄雾,武汉大学实践团队踏上了贵阳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首站来到贵州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一场关于农业电气化发展的深度座谈正在热烈进行。

会议室窗外,苍翠的群山层峦叠嶂;窗内,队员们正全神贯注地观看展现贵州电网发展历程的纪录片。画面中,一代代电力人翻山越岭架设银线的身影与如今无人机巡检、智能变电站的现代图景形成鲜明对比,生动诠释了贵州电力从"户户通电"到"智能电网"的历史性跨越。

"贵州的群山既是风景,也是挑战。"研究院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山区电力发展的特殊困境。在随后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由于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农业电气化面临着长距离低电压、电网稳定性等系列技术难题。但更让人动容的是电力工作者们"因地制宜"的智慧与担当——他们不仅追求技术创新,更注重经济效益与农民实际需求的平衡。

座谈会上,一个关于榕江县洪灾电力抢修的案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在灾情最严重的时刻,电力抢险队员连夜冒雨抢修,只为让受灾群众早日用上电。"农业电气化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承载着沉甸甸的民生责任。"这让队员们看到电力工作者如何用专业与担当,将技术难题转化为惠民实事。

下午,调研团队转赴贵阳供电局,深入探讨农业电气化的落地实践。供电局负责人以"需求导向、科学规划"为核心,分享了农村电网升级的实战经验,尤其强调基础设施必须与农户实际用电场景深度契合。谈及校企合作,他特别提到武汉大学的学科优势:"校园教育赋予你们专业底色,但职业发展需要更广阔的调色板。"他鼓励青年学子突破专业边界,在多元领域探索可能性,让知识成为创新的跳板而非框架。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团队开启了一场电力发展的时空对话。展厅里,发黄的历史照片中,工人们正肩扛电缆翻山越岭;而一旁的动态数据大屏上,智能调度系统正实时优化着电网运行——传统与科技在此刻完成接力。最打动人的细节出现在服务大厅:尽管自助终端设备林立,但角落里的传统服务窗口依然亮着灯,"智能便捷不能替代人性化服务"的标语,让抽象的企业理念变得可触可感。这种"科技赋能,服务传情"的平衡之道,正是现代电力服务的生动注脚。

茶香药 韵映黔 山 , 电力护航产业兴

7月22日,团队奔赴"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开阳县,实地考察电力支撑下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步入松源富硒茶叶生产基地,空气中弥漫的沁人茶香瞬间唤醒了队员们的感官。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团队沿着透明参观廊道,完整见证了现代制茶工艺的温度密码——从鲜叶摊放的精准控湿,到杀青环节的瞬时高温,再到揉捻成型与烘焙定香的温差把控,每一道工序都在演绎着"温度艺术"。企业负责人指着全自动生产线感慨:"稳定的电力供应就是我们的生命线,现在不仅停电次数大幅减少,应急响应速度也显著提升。"在随后的品鉴会上,金黄透亮的茶汤在杯中流转,那抹先苦后甜的回甘,恰似电力护航下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转场至双壶堂药业的参访同样收获颇丰。穿戴好防护装备的队员们发现,现代化制药车间里,从药材净选到提取浓缩,从制剂成型到包装灭菌,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电力的精准调控。"一次意外断电可能意味着整批原料报废",企业技术负责人的担忧引发深思。对此,调研团队提出建设性意见:可探索引入智能储能系统构建电力保障双保险。在企业文化展厅,琳琅满目的道地药材标本与精深加工产品,向队员们娓娓道来着中医药产业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走村 入户听 民声 , 青春赋能振兴梦

7月23日,实践团队走进毕节市大方县黄泥塘镇,用脚步感知乡村振兴中的电力故事。在镇供电所,赵所长用一组数据勾勒出当地用电图景——农业灌溉、家庭用电占据大头,工业用电仅占小部分。但更让队员们惊叹的是科技赋能下的电网管理:无人机盘旋高空,AI算法自动标记隐患;雷电监测系统精准锁定雷击位置,运维效率大幅提升。这些改变背后,是供电所严谨的作风、专业的队伍和不断创新的思维共同支撑的结果。

队员们分组行动,用不同方式捕捉电网改造的民生回响。走访组走进用户家中,听到的是最真实的反馈:"以前一到用电高峰就跳闸,现在已经很久没出现过这个问题了!"烟酒店老板、农业种植户、烤烟厂负责人都对电力升级竖起大拇指。原来,当地通过整合分散的私营电网,不仅终结了"三天两头停电"的历史,还让电费更透明、服务更到位。与此同时,问卷组的调研却揭示了一个新问题:尽管电网改造深入人心,但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在乡村的认知度仍然偏低,不少农户对"自家屋顶发电"仍持观望态度。

在最后的座谈会上,毕节供电局的分享让队员们看到了更深层的变革逻辑。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打实的经验:"既要上面定好盘子,更要下面钉牢钉子。"正是靠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硬招数,才让全域电网旧貌换新颜。但说到未来,领导的话让人深思:"让电力真正赋能农业现代化,我们还在半山腰上。"这句话,为当天的调研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既记录着当下的成绩,更标注着明天的方向。

结语

四天的实践调研,让武汉大学电气学子们收获满满。他们既看到了无人机巡检、智能变电站等技术创新成果,也了解到山区电力发展的特殊困境;既感受到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在电力支撑下的蓬勃发展,也认识到新技术推广面临的现实挑战;既为电网改造带来的民生改善而欣喜,也被电力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去时漫天风雪,归来灯火璀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在各种农业企业发展中拥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乡村振兴的道路永不停歇。

这次实践是一次知行合一的生动课堂。队员们用专业眼光观察问题,用创新思维探讨解决方案,更用青春热情感受时代脉搏。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正如队长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绚丽之花。"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程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