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知旅,逐光而行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星火知旅,逐光而行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30 16: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的长春,骤雨初歇,绿潮漫城。7月25—26日,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组成师生实践团,携手吉林省孤儿学校初中部师生,看发展、强信念、践行动,用一场逐光之旅,书写着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

两个课堂,一份双向奔赴的爱心传递

“我们的孩子近距离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互动学习,这对他们是一种鼓励。而大学生朋友看到我们孩子的坚强和韧性,看到他们这么积极乐观,也会受到感染。我们应该是双向奔赴的。”吉林省孤儿学校带队教师张雪在互动课堂结束后动情地说。7月25日,实践团为吉林省孤儿学校初中部分学生开设了两个互动课堂,在双目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活虫和推广普通话,趣味科普实验与幽默的普通话、方言灵活切换不时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又开怀大笑。每一个专注的眼神,每一个由衷的笑声背后都是一盏被科学和知识点亮的心灯。这份点亮,正是青春服务吉林最动人的写照。

四座场馆,一幅大美吉林的千年画卷

在吉林省博物院的渤海郡国文物展柜前,实践团师生驻足许久。7月25-26日,实践团携手省孤儿学校师生们,共同在吉林省博物院、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吉林省科学技术馆和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研学,大学生和小朋友组成一个个研学小组,“学伴+”组合架起爱的桥梁。孤儿学校初一学生小雨(化名)郑重地说:“姐姐,我将来也要考大学。”感受大美吉林,播撒科学火种。接续传力,生生不息,正是青春告白吉林最响亮的声音。

一片田野,一串智慧农业的振兴密码

走进长春国信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园区,实践团师生眼界大开,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花背蟾蜍—(成虫)黑水虻(幼虫)—餐厨垃圾、双叉犀金龟处理废弃秸秆、四季恒湿恒温的远程超控智能温室......生物技术和先进科技孵化出循环理念,科研成果转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智慧农业,让种植生产从“体力活”转向“智力活”。“如果你们学生有意愿,这么大的园区,完全能够让每个人都有施展空间、有研究方向,欢迎为我们输送人才。”国信农业研究员康子林一路上自豪的说。在吉林希望的田野上,现代智慧农业正蓬勃兴起。振兴密码,我来破译,正是青春建功吉林最应然的选择。

一方山水,一次生态吉林的践行守护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最好的沉浸式自然课堂,随处见美景,行走即学习。实践团携手省孤儿学校师生们,林间穿行,研学考察。在小森林浴场处的自然氧吧,呼吸着饱含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每个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吉林是绿色发展的大战略。净月是一座自然宝库,也是长春文旅形象的一张名片。我们都要保护好它。”实践团教师杨一一边讲解沿途植物学知识,一边带领团员们清理游客散落垃圾。当旅行的足迹播洒出生态保护意识的种子,当置身事内成为下意识的选择,正是青春守护吉林最深情的承诺。

“在孤儿学校,我们是划亮火柴的人;在国信农业,我们做嫁接未来的芽;在净月潭的每次呼吸,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从博物院到科技馆的100米,我们走了五千年......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更发自内心爱吉林。”实践团长李祉诺的总结发言,目光坚定饱含深情。在青春与吉林的故事里,你我都是主角。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