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至25日,由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与数理系本硕学生组成的“玫香永驻”实践团,远赴云南安宁市八街镇玫瑰种植基地和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开展了一场聚焦玫瑰全产业链能源效率的深度调研实践。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汇热生曦——光储互补协同稳流的节能杀青烘干一体机”,这群年轻的能源学子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生产车间,用专业视角为鲜花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寻找答案。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实践伊始,团队在7月19日的行前研讨会上就锁定了产业痛点。团队负责人根据前期资料分析指出,玫瑰花初加工环节,特别是烘干过程能耗高、效率低是普遍难题。带着疑问,团队成员于7月21日抵达安宁八街镇相连村。在占地3500亩的玫瑰梯田里,他们看到沿田垄铺设的滴灌管道和统一设置的太阳能抽水泵站,绿色农业的实践令人欣喜。然而,当走进当地龙头企业的初加工车间,通过现场观察和与企业工程师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这类大型热风烘干设备的热效率普遍不高,车间内也少见专门的余热回收装置,大量热能较易散失。
图为相连村驻村青年干部在为实践队员介绍沿田垄铺设的滴灌管道
带着在初加工环节发现的问题,团队继续追踪产业链的后续环节。7月22日,在云南海沣农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光电分选机快速运转,将玫瑰按直径分级,一旁的大型冷库持续工作以保障鲜花品质。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了设备铭牌参数和运行情况,意识到分选和制冷环节是名副其实的“电老虎”。下午转至安宁市洪盛农业科技公司,这里正将玫瑰花深加工为精油和香皂。在皂基混合生产线旁,团队成员注意到混合槽持续散发着大量温热蒸汽,这些宝贵的余热资源仍有机会被有效回收利用。
图为实践队员在云南海沣农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参观学习
为了解终端环节的能耗情况,团队于7月24日凌晨便抵达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在物流区顺丰冷链车旁,队员们目睹了工人将成箱的玫瑰搬入车厢,随着柴油发电机的启动制冷,车尾排气管喷出阵阵白雾。这景象直观地揭示了鲜花在长途保鲜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高昂碳排放代价。
调研的目光并未局限于能源消耗本身。在斗南花卉市场的废弃物处理中心,团队成员了解到,每天有约80吨废弃花茎被粉碎机处理,其中76%转化为有机肥料。更令他们感兴趣的是处理中心正在进行的试验:将玫瑰残枝压制成生态板材,将花渣混入黏土制成砖块,这些创新尝试正应用于滇池绿道的生态修复工程,为构建“无废产业链”提供了实践样本。
图为实践队员在斗南花市党群服务中心调研花市的整体情况
此次调研不仅是观察与记录,更充满了“硬核”的科学精神。返程时,团队成员的行囊中没有常见的纪念品,而是小心翼翼地带着两件特殊“珍宝”:从烘干车间收集的废气样本和需要精确测试含水率的玫瑰花瓣样品。“这些数据比任何礼物都珍贵,”一位队员说。另一位队员则在实践笔记的边角记下了学到的昆明方言“板扎”(意为“真好”),而笔记本上记录的温度监测数据,其波动曲线无意间勾勒出玫瑰花瓣的形状,科学与人文在细节中悄然交融。
图为实践队员与指导老师在会议室总结实践成果后的合照
基于七天扎实的调研,跨越八街镇与斗南花市,深入十余个产业节点,“玫香永驻”团队正着手将实践成果转化为针对小农户的更具体的绿色方案。团队成员在日记中写下了此行最深的感触:“当花农将带着晨露的新鲜玫瑰递给远方的客人时,我们更加坚定了目标——用所学的能源技术,让每一朵玫瑰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的旅程,承载更少的能耗,留下更绿的足迹。”这群华电学子正用实际行动,努力将能源技术的精微之光,化作滋养乡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清流与暖风。(苏筱博 叶彧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