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闽南理工学院光电与机电工程学院“光电青年说”非遗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厦门同安,开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寻访之旅。这支由工科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以“红韵+非遗+学科融创”为行动纲领,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调研与技术创新,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匠人手把手传授技艺 青年零距离触摸匠心
在同安传统锡雕技艺传习中心,省级传承人郑天泗与市级传承人庄亚葵早早等候着这群特殊访客。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各式工具,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特有的清冽气息。“锡雕讲究‘因材施艺’,每块锡板的质地都影响着最终效果。”郑天泗边说边示范如何挑选合适的锡料。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看着他手中的刻刀游走于锡板之上,细碎的银屑簌簌落下,逐渐勾勒出灵动的纹样。轮到队员动手时,看似简单的敲击动作却暗藏玄机。“手腕要稳,力度要匀。”庄亚葵在一旁耐心指导。金属撞击声此起彼伏,汗水顺着年轻学子的脸颊滑落,但他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柯子尧擦拭着手中的作品感慨:“原来课本上的力学原理,在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手感。”当他终于完成第一道工序时,掌心已磨出微微发红的痕迹。
锡雕传承人庄亚葵为团队讲解各式工具 黄才锴/提供
锡雕传承人郑天泗与带队老师交谈 黄才锴/提供
团队成员制作锡雕作品 陈裕涵/提供
移步至鹭艺轩漆线雕传承基地,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现出另一番艺术境界。传承人郭劲旺手持特制工具,在素胎上勾勒出纤细流畅的线条。“漆线雕最考验功力的是‘牵线’环节。”话音刚落,他指尖轻抖,一根细如发丝的漆线便精准附着在器物表面。队员们跃跃欲试,却发现漆线总在即将成型时断裂。“我们试过上百次才掌握这个力度。”郭劲旺的话让众人肃然起敬。经过反复练习,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柯文瑞终于成功勾勒出一段完整线条,他的额头已渗出细密汗珠:“这比调试精密仪器还要讲究分毫。”
漆线雕传承人郭劲旺为团队讲解 柯子尧/提供
漆线雕传承人郭劲旺为团队成员讲解漆线雕贴金箔技巧 胡浩安/提供
古窑旧址诉说千年文脉 红色基因激荡青春共鸣
实践团队踏访厦门五龙窑旧址时,正值午后阳光斜射进残破的窑炉。斑驳的砖墙上爬满藤蔓,散落的瓷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这些碎片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讲解员举起一片青花瓷片,釉色虽已剥落,仍能看出当年工匠的巧思。在配套的艺术展馆内,从原始粗犷的早期陶器到精美绝伦的德化白瓷,历代珍品串联起闽南陶瓷业的发展脉络。
同安县衙旧址的朱漆大门推开时,仿佛打开了时光隧道。青石板路上的每一道车辙都镌刻着岁月痕迹。在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一组记录两岸同胞共同抗击外侮的老照片前,队员们驻足良久。朱子学院的国学讲座将文化溯源推向高潮。古色古香的讲堂里,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阐释儒家思想与红色文化的共通之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异曲同工。”队员们在本子上认真记录着要点,笔尖沙沙作响。
团队成员在五龙窑旧址艺术馆合照 吴毅豪/提供
团队成员在同安县衙旧址朱子学院聆听国学讲座 翁嘉伟/提供
科技赋能传统工艺 跨界思维碰撞火花
实践队走进厦门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依托专业背景为参观者深度解读展品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技艺内涵。在厦门科技馆,现代科技装置与传统非遗展品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队员们在解说中融入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辩证思考,引导公众感受历史文化与科技发展的时空对话,有效提升了观众对城市文化底蕴的认知深度。这种跨领域的交流与碰撞,不仅拓宽了队员们的视野,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团队成员在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看世界非遗——送王船纪录片 庄敏/提供
针对非遗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实践队充分发挥工科专业优势,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方案。针对漆线雕“线细难控”的技术瓶颈,团队探索运用3D打印技术预制文创产品胎体,既保留了核心手工技艺,又大幅降低了重复劳动强度。而对于锡雕的力度控制问题,队员们计划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复制经典纹样,解放匠人的双手用于精细打磨。“这不是要取代手工,而是让匠人有更多精力追求艺术高度。”带队教师张彬强调道。这种“技术做减法,匠心做加法”的创新思路,为传统工艺传承开辟了科技赋能的新路径。
团队与漆线雕传承人郭劲旺探讨运用3D打印技术预制文创产品胎体 柯文瑞/提供
青春视角诠释传统价值 学科交叉开辟传承新径
实践活动尾声,队员们带着自制的锡雕书签和漆线雕作品返程。这些融合现代审美的作品,既是学习成果的见证,更是创新思维的结晶。此次实践带来的思考仍在延续。“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意识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生活美学。”带队老师林晓娟总结道。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既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推动创新发展的责任担当。(通讯员:柯子尧 陈裕涵)
团队与锡雕传承人郑天泗合照 柯文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