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斜照,晚风袭来,丰仓村晒谷场里坐满了村民。驻村书记左劲松正举着宣传册讲解,“大家看这里,这是“小田”改“大田”的最新政策,大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多来问问我!”
近年来,湖南岳阳汨罗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积极扛牢社会责任,以帮扶为初心,以实干为举措,为乡村发展添力赋能。
扎根田野间,让议事机制落实地
(驻村队员与村组干部沟通帮扶政策)
丰仓村的田埂上,春日的风带着泥土的清香,一场特殊的“村民会议”正热闹开着。几个竹凳围着村中老树摆成圈,有人刚从菜地里摘完豆角,随手把菜篮放在脚边,有人抱着孩子站在边上,竖着耳朵听驻村书记左劲松讲最新的医保政策——这是丰仓村推行“会议室进田野”后,每周都能见到的场景。
过去,丰仓村会议总在村部的小会议室里开。木桌旁的塑料椅常常坐不满,到场的人员要么低头,要么盯着墙上的标语走神。“会上说的产业规划、政策解读,听着像隔了层雾。”村里的老人家直言,“咱庄稼人记不住那些文绉绉的词,就想知道种啥能多挣钱,村口的路啥时能修。”
为了让相关理论政策真正“沾泥土、带露珠”,驻村书记左劲松协同村“两委”建立起“田野议事”常态化机制,每月逢15日,把会议室“搬”到晒谷场、果园边、池塘岸,时间定在傍晚——正好是村民收工歇脚的空档。
如今,“田野会议”不仅是政策宣讲台,更成了民意收集站,今年以来已解决村民反映的灌溉设施维修、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等难题12件,参会人数从最初的五六人涨到二十多人,连邻村的村民都常来“蹭会”。
盘活空闲时,让留守妈妈钱袋鼓
(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
“以前抱着孩子在村口晒太阳时,我总是羡慕那些外出打工挣钱的人。现在好了,我在家门口也能挣钱了。”定点帮扶户张琴笑眯眯地说。丰仓村有70多名“留守妈妈”,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32岁。
她们既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又盼着能挣些钱贴补家用。去年春天,汨罗烟草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张琴抱着刚满周岁的孙子,叹了口气道:“不是不想干活,实在是走不开啊,我手脚还算利索,就想在村里找个活干,哪怕一天挣几十块钱也行。”这番话深深地萦绕在驻村工作队的心头。工作队迅速采取行动,积极搭建桥梁,最终成功帮助十余名“留守妈妈”在一家电子厂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志愿者为群众送慰问物资)
如今,琴姐已经成为了熟练工,她不仅能照顾好家庭,还能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带来一份稳定的收入。这笔钱不仅让家里的菜篮子更丰盛,也让孩子的书包更厚实。张琴只是这个电子厂众多“留守妈妈”中的一个缩影。她们所在的车间,因这群勤劳坚韧的女性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巾帼车间”。从倾听诉求到牵线搭桥,驻村工作队用实际行动为“留守妈妈”们打通了就业路。而“巾帼车间”里的欢声笑语与稳定增收,也让越来越多女性在兼顾家庭与工作中找到平衡,成为激活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一股耀眼“她力量”。
送到心坎上,让慰问关怀暖心房
“张娭毑,您摸摸这床被子,软和得很呢!”暖阳洒在敬老院前坪上,汨罗烟草驻村工作队的志愿者正忙着给老人们分发米、油和棉被。
近年来,汨罗烟草驻村工作队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落脚点,推动一件件民生小事落地见效。工作队重点关注慢性病患者群体,建立常态化家庭随访机制。队员们定期上门为患者测量血压、血糖,并协助对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及时解决患者就医中的难题。截至目前,累计开展随访60余次;先后组织2次爱心助学活动,通过线上号召、线下动员,发动单位职工踊跃捐款,累计筹集善款1.53万元;同步联动教育部门,为3名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量身定制“一对一”帮扶方案,用温暖关怀驱散孩子们成长中的顾虑。
每一次敲门送慰问,志愿者们总会多坐十分钟,坐在小板凳上多聊会儿。慰问的分量,从来不止体现在米面油的斤两之中,在于那多坐的十分钟里耐心倾听,更在于“转身就办”的实际行动中。当村民们从这些细节里摸到真真切切的温暖,感受到“有人惦记、有事能帮”的踏实,慰问才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从田野间的会议到车间里的笑声,从暖心的慰问到实在的帮扶,驻村工作队用一件件“接地气”的实事,把“驻”在群众身边的承诺,变成了“住”进群众心里的温暖。(刘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