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 年7月14至23日,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只耳朵” 青年推普团依托学校“国歌唱响国境线” 特色品牌分赴缅甸抵边村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新村与越南抵边村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新寨村,开展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两支小分队以普通话为媒介、以国歌为精神纽带、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将语言推广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中越、中缅两条国境线上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乐章。
课堂筑基:让语言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
实践团在永和新村与新寨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在永和新村,依托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开设 “文字里的中国” 示范课,通过汉字起源讲解、拼字游戏等互动活动,提升 50 余名青少年的语言能力;还精准推广 “语博” APP,帮助中老年人解决乡音重、表达难问题,打通普通话学习 “最后一公里”。新寨村的文化课堂则独具特色:特色国画教学中,志愿者与孩子们共绘山河,厚植家国情怀;甲骨文韵律操融合古老文字与现代律动,让孩子感受汉字韵律美;甲骨文香囊制作活动中,大家边学知识边缝制,让文化传承更生动。此外,还设有基础普通话课程助力青少年夯实语言基础。两地活动形式虽异,却以 “推普” 为纽带,既提升了边疆群众的语言沟通能力,更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边境村寨落地生根。
国歌铸魂:让爱国精神成为共同体的底色
7 月 17 日恰逢聂耳纪念日,两支小分队共同开展 “同升国旗、同唱国歌” 活动:永和新村内,实践团与当地师生共升五星红旗,激昂国歌响彻国境线,随后通过诵读《聂耳日记》、分享国歌故事,让 “人民音乐家” 的赤子之心与爱国情怀直抵人心;新寨小学里,鲜艳国旗冉冉升起,师生与志愿者同唱国歌,爱国之情在旋律中激荡,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聂耳故事分享,让孩子们读懂了国歌里的民族精神与责任担当。爱国主义教育是此次实践的核心,永和新村的实践团还沿边境线开展 “国境线上的思政课”,在 166 号界桩聆听戍边民警守边故事,在观景台俯瞰 “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 的振兴图景 —— 崭新民居与繁忙口岸交相辉映,正是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生动写照,返程时,永和新村第五小组组长鲍三远引用老支书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哨兵就是一个哨岗” 的话语,道出了边疆人民守土固边、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调研赋能:让推普实践精准对接乡村振兴
为让推普工作更贴合实际需求,两支小分队均以 “问卷 + 访谈” 形式深入调研。永和新村实践团走访 129 户村民,完成 300 余份问卷,发现当地青少年普通话使用较好,但中老年人存在沟通障碍,这成为推广 “语博” APP 的精准依据;新寨村小分队通过入户问卷了解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还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海报,手把手教村民基本用语。调研与推广相结合,让推普工作更具针对性:对青少年,侧重文化浸润与能力提升;对中老年人,侧重实用工具与基础沟通。这种精准服务不仅让普通话成为边疆群众连接外界的 “语言之门”,更通过畅通沟通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 “交流之力”。无论是农产品销售、外出务工,还是政策理解,都因普通话的普及而更加顺畅。
此次暑期实践,“四只耳朵” 青年推普团服务当地青少年超百人,覆盖村民近 200 户,这不仅是一次语言推广实践,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从沧源到马关,从 “文字里的中国” 到“甲骨文文化课堂”,从“国歌响起的升旗台”到“国境线上的界桩旁”,推普团始终以语言为桥,让普通话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未来,玉溪师范学院该推普团将持续深化 “国歌唱响国境线” 品牌,让推普实践扎根更多边疆村寨。在语言的共鸣、文化的交融与爱国精神的传承中,边疆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贴得更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牢固,一幅各民族携手奋进、共筑乡村振兴美好家园的画卷,正在国境线上徐徐铺展。
1.“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金厂小分队
2.“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国门新村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