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德理工学子跨越千里赴壮乡“科技与文化”点亮留守儿童七彩假期

西安明德理工学子跨越千里赴壮乡“科技与文化”点亮留守儿童七彩假期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29 17: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24日深夜,广西天等县龙岩社区的青空间灯火通明。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科技筑梦·文化润心”暑期社会实践队经过30余小时、1600公里辗转,把成箱的“神秘礼物”搬进了教室:太空仪、国旗升降台、胡可滚筒、牛顿摆、双螺旋桨飞机模型……夜色掩不住队员们的兴奋——他们要给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留守儿童,送上一个“比过年还开心”的夏天。

笑声是最好的开场白“萝卜蹲,萝卜蹲,萝卜蹲完火箭蹲!”一串清脆的口令划破山里的宁静。为了让孩子们迅速“破冰”,实践队精心设计“你画我猜”“击鼓传花”等小游戏。鼓槌落在壮族小姑娘小秋手里时,她大大方方唱起山歌,瞬时赢得满堂彩;队员曲亚伟的“灵魂画技”把“北斗卫星”画成了“大萝卜”,惹得孩子们笑作一团。笑声未落,师生之间已悄悄系上了第一条情感纽带。

一颗钢球点燃的科学梦 “为什么一颗球撞过去,另一边也只飞起一颗球?”牛顿摆前,孩子们瞪大了眼睛。队员许金春顺势写下“动量守恒”,用“推搡小伙伴”的比喻把高深原理讲成“山里话”。随后,孩子们分组动手:拧螺丝、接线路、贴彩纸……不多时,国旗升降台稳稳立在桌面,五星红旗随着小手摇动缓缓升起;双螺旋桨飞机呼啸试飞,吹起孩子们额前的碎发,也点燃了他们眼里的光。8岁的壮族男孩小杰高举刚完成的模型,笑得见牙不见眼:“我要把飞机带回家给弟弟看!”

一把剪刀、一支钢笔里的家国情,青空间变身“非遗工坊”。剪刀翻飞,红纸落成“壮乡凤凰”;灯幕之后,皮影人物“刘三姐”唱起山歌。硬笔书法课上,队员刘杭霖写下“家”“国”二字,孩子们齐声背诵“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三年级的小琪第一次用钢笔工整写下“中国”,小心折好:“我要寄给在广东的妈妈。”

英语单词转盘飞转,“apple——banana——China!”壮语、普通话、英语在教室里接力,黑板上的“水果树”被一张张手绘卡片贴得满满当当。当三种语言同时喊出“China”,世界的地图在他们心里悄悄大了好几倍。

把国旗红、梦想蓝装进童年行囊,巨幅国旗在屏幕上展开,孩子们肃立合唱《歌唱祖国》。快门响起,孩子们把黏土火箭、硬笔字高高举过头顶,与夕阳留下最灿烂的笑容合影。这一刻,他们把国旗的红、天空的蓝、山川的绿、梦想的多彩,一起收进了童年的行囊。

青春与童心同频,科技与文化共振。此次“三下乡”活动由共青团天等县委员会、共青团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委员会、创新创业学院联合组织,旨在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为留守儿童打造“七彩假期”,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青春与童心同频,科技为乡村振兴添翼。这个夏天,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的青年学子正在用一场跨越千里的奔赴,写下“扶智又扶志”的生动注脚。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稿)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