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甜蜜蔗里"社会实践队(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赴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田洋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先后走进田洋村村委,宗祠与蔗田,围绕甘蔗为媒、文化为魂、两岸同胞情谊为纽带进行深度调研,探寻两岸同源背景下,如何以甘蔗产业为抓手,结合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建共富的“甜蜜”实践路。
田洋:甘蔗飘香,根脉相连
田洋村,一个浸润着百年蔗糖文化气息的村落,与隔海相望的金门岛,共享着甘蔗种植的深厚历史。
在网格员苏婧的带领下,同学们踏入了田洋村的甘蔗田。放眼望去,甘蔗林郁郁葱葱,微风拂过,绿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甘蔗香气。苏婧介绍道:“我们田洋村的甘蔗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你们看,对岸的金门岛上,也有一个与我们田洋村同名的村落,同样世代种植着甘蔗。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两岸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形成了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蔗糖文化。”
苏婧向实践队员讲解田洋村甘蔗产业历史
她指着田埂上几株格外粗壮、挺拔的甘蔗,队员们跟随着她的脚步,仔细观察,认真聆听,了解甘蔗的种植情况。大家了解到,田洋村的甘蔗品种优良,不仅产量高,而且糖分含量丰富,口感清甜,当地还流行着一种与水稻轮作的特殊种植方法。
共融:文化赋能,甜蜜升级
田洋村不仅拥有悠久的甘蔗种植历史,更在新时代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实践队参观了村内的甘蔗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陈列着各种当地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生动地展现了田洋村的发展历程。
队员们走进宗祠,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老的田洋村。村干部自豪为大家介绍,田洋村不仅重视甘蔗产业的发展,也重视文化的传承。
村干部向实践队员讲解田洋村与两岸的关系
因此他们邀请台湾乡村振兴专家、美术学院学生等共同精心打造了一个充满创意与文化内涵的IP形象——“甘蔗哥”。这个形象的设计理念,正是源于田洋村对经济与文化两手抓的深刻理解。“甘蔗哥”的形象,融合了田洋村甘蔗种植者的质朴与智慧,他一手紧握着饱满、翠绿的甘蔗,象征着勤劳致富、产业兴旺的“经济之手”,代表着田洋村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不断发展的甘蔗产业;另一手则优雅地捧着一卷书,象征着崇文重教、文化传承的“文化之手”,寓意着田洋村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和对未来发展的文化自信。这个一手抓书卷、一手抓甘蔗的“甘蔗哥”,成为了田洋村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物质与精神、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生动符号。
此外,他们还推出村歌《甘蔗歌》MV,打造“甘蔗文化节”等致力于把特色产业变成金字招牌。
共建:同胞携手,共筑梦想
在座谈会上,村书记总结了今天带领大家领略的特色以及目前的发展观念,队员们也纷纷发言,分享着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家深刻地感受到,田洋村甘蔗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一串串增长的数字,更是两岸同胞同根共融、血脉相连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那份跨越海峡的乡愁与情谊,如同田洋村的甘蔗一样,根脉相连,愈发甘甜。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了田洋村甘蔗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同根共融的文化背后两岸同胞宝贵的共同财富。
实践队员在会议室和村书记展开座谈会
队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把在田洋村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还表示,将积极宣传田洋村的甘蔗产业,让更多的人了解田洋村,了解两岸同胞同根共融的情谊。
队员们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田洋村的甘蔗产业一定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两岸同胞也一定会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田洋村的甘蔗,将更加甜美,两岸同胞的情谊,将更加深厚。
实践队员在田洋文化园和田洋村书记调研留影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洋村的甘蔗田上,将那片绿意染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显得格外美丽。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智慧与汗水浇灌的结果。根脉相连,蔗更甜;青春筑梦,田洋间。田洋村的甘蔗产业,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迎来更加绚烂的明天。
(杨志瀚 李耿伟 戴双如 )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甜蜜蔗里"社会实践队(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第一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