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是“疏解集中承载地、协同发展引擎、高质量发展样板、体制机制创新高地、对外开放新门户”的有机统一,其建设不仅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败,更承载着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为全球城市建设贡献中国智慧的历史使命。智能创造未来,科技点亮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正以其前沿的智能建造和科技创新实践,成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在这个数据洪流奔涌的时代,AI正以不可逆转的力量重塑着世界的运行轨迹。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学院雄安新区“智能之旅”实践团于2025年7月1日至7月10日赴雄安新区容城、安新地区,开启了一场探寻雄安智能奥秘的精彩之旅。
“雄安之眼”:城市计算中心的智慧核心——
队员们于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前合影
在容东片区,队员们前往被誉为“城市大脑”的雄城市计算中心。这座外形独特的建筑,城市计算中心是雄安新区实现智慧城市管理的核心枢纽,它通过IPv6技术,将新区内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为城市的运行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在交通管理方面,计算中心可以实时获取道路上的车流数据,通过 AI 算法精准预测拥堵节点,并自动优化信号灯配时,从而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在城市安全领域,它可以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行量提高了20%,为城市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此外,城市计算中心还与雄安新区的CIM(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城市平台深度融合,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一期建设532个机柜,能够提供9万核VCPU和42P存储,项目终期规划为3600个机柜,规模可达到200万核VCPU和900P存储。超过 290 亿条城市运行数据在这里汇聚,城市管理者通过 CIM 平台可以直观地了解城市的实时运行状况,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精准决策。团队成员们纷纷感叹,城市计算中心就像雄安的 “智慧心脏”,为这座未来之城的跳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了对城市的孪生监测,通过这个平台,城市管理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城市的实时运行状况,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精准决策。团队成员们纷纷感叹,城市计算中心就像雄安的 “智慧心脏”,为这座未来之城的跳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队员们前往市民服务中心
离开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队员们仍然无法从科技带给我们的震撼当中缓过神来,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行走在楼宇如林的街道间,队员经过了各大央企国企,购物商场的玻璃幕墙上,全息投影正滚动显示着周边商场的实时人流数据与停车场空位信息。这一切都在 5G 网络的无缝连接下高效运转,每一步移动都成为激活城市智能系统的指令,让穿行其间的人,时刻触摸着科技编织的生活肌理。
便捷高效:市民服务中心的智能政务体验——
队员到达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在市民服务中心,队员们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市民服务中心依托雄安新区“城市大脑”,实现办事数据与交通、环保等城市治理数据互通,例如企业开办同步完成社保登记、印章刻制等“多事项联办”,事项办理环节累计减少1200余个,新增“一审一核” 事项80余个,减少流程冗余;依托“雄安新区政务服务网”和“政通雄安 APP”,推动95%以上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可办。雄安新区“一网通办”平台已实现新区、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共上线 1391 个(主项)政务服务事项。从材料提交、进度查询到结果反馈,全程数字化留痕,企业和群众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完成申报。简单事项(如社保查询、公积金提取)实现 “秒批”,如雄安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安置房转移登记智能审核服务,申请受理后30秒内即可办结登簿,2022 年11月以来,安置房登记“智能审核”已完成 17303 件,占同期登记业务量的 69.7%。复杂事项(如企业注册、项目审批)通过线上预审+线下核验快速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办理时间实现了从“月” 到“天”的变化,审批时限压缩至 12 个工作日。这些举措实现了智能办公,使办公效率大大提高,事项办理的平均承诺时间比法定时间缩短 73%,即办件比率提升 30%。
创新引擎:中关村科技园的企业科技探索——
队员们到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
队员们 走访憨猴科技、眼神科技、中核华辉等代表性企业,观摩智能产品演示,与技术负责人交流研发历程 。憨猴科技研发的“灵智”大模型矩阵展现了垂直领域的深度创新。该模型支持 192K 超长文本处理,在法律、政务等场景的应用中表现突出——其“法律助理”能快速生成合同、诉讼状,并实时响应修改需求,准确率达 95% 以上,已被新区多家律所采用;眼神科技的“多模态识别技术”整合了面部、指纹、手掌等生物特征,误识率控制在十亿分之一,已应用于园区门禁、政务服务身份核验等场景。工作人员介绍,该技术还将接入雄安“城市大脑”,为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提供核心支撑。 园区入驻企业中核华辉发挥资源优势,实施“重资产布局”战略,创新提出“新能源+新基建+新算力”融合模式 , 以“1+X”智算中心发展战略为核心,全力打造覆盖全国的智算服务能力。 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未来之城” 的科技创新活力。园区以强大的算力支撑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核心,以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依托,构建了“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展现了新时代科技园区“智能、协同、高效”的发展样板。
队员们直观可感:展厅里的雄安规划与智能建设——
队员们进入展厅
步入序厅,一面高8米、宽20米的弧形LED屏立即吸引了视线 ——屏幕上,白洋淀的芦苇荡与雄安高铁站的流线型屋顶交替闪现 。
在序厅中央的互动沙盘前,队员 们 轻触“启动区”区域,沙盘立即升起对应比例的三维模型,同步投射出该区域的智能电网、地下管廊、5G 基站分布等“看不见的基础设施”。这种“虚实结合 的展示方式,让“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 的规划理念变得直观可感。
城市治理展区的核心是 “雄安城市大脑” 实时运营屏。屏幕上,整个新区的交通流量、能耗数据、安防预警等 12 类指标动态更新,我们随机点击一个红色预警点——容东片区某小区的消防通道被临时占用,系统已自动通知物业清理,并同步推送“消防通道占用的法律后果”至该区域业主群。“从发现问题到解决,平均耗时不超过15分钟,”这比传统的‘群众举报-部门派单-现场处理’模式效率提升10倍。
在“数字孪生城市”体验区,队员们戴上 VR 眼镜,“置身”于雄安的地下综合管廊:管廊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气体浓度,机械臂正在自动巡检电缆;当模拟“某段水管泄漏”时,系统立即定位漏点,规划出最短维修路径,并同步推送地面交通管制建议。“地上地下、虚拟实体的实时联动,让城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队员们沉浸式体验智能城市
交通展区以流动的城市血脉”为主题,最引人注目的是 1:1还原的智能公交站台。站台上的电子屏不仅显示车辆到站时间,还实时推送 “下一班G1线拥挤度 30%,建议乘坐”“前方路口信号灯配时优化,本次行程预计缩短2分钟”等动态信息。我们扫描站台二维码“预约乘车”,手机 会 立即收到一条包含候车位置、车厢温度、下车提醒的行程单。
转入“自动驾驶体验舱”, 队员 们模拟体验了雄安智能网联汽车的行驶场景:车辆在通过路口时,系统自动识别到闯红灯的行人,提前 3秒减速避让;遇到突发施工路段,“城市大脑”实时推送3条备选路线,并标注每条路线的红绿灯等待时长。
队员们热情地为市民讲解雄安新区“三城一体”
“三城一体”中三城包含: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其中最能体现其智能化的是云上一座城。云上雄安是是雄安数字孪生城市的重要体现,通过构建与现实城市一一对应的数字化模型,将城市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基础设施都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虚拟呈现。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作为“城市大脑”,汇聚了近百亿条城市运行数据,为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新区累计完成综合管廊数字孪生模型超过130公里,现实城市中的各类元素都在网络平台形成了与之孪生的数字化模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雄安推行“数字身份”,将身份证“装进”手机;“5G +北斗”定位导航技术覆盖容东片区超过20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京雄高速建设了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系统,路面异常交通事件检测缩短至30秒以内。
队员们乘坐南文营901线无人驾驶公交车
队员们在无人驾驶公交车上体验到了科技的力量,在遇到车辆时的主动避让,在黄灯时的主动停车,以及实时路线观看让我们实践团的成员惊叹于新区高速发展的科技不只有数量,而真正的有着卓越的质量。
雄安新区总体布局
在此次“三下乡”雄安新区智能之旅中,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雄安新区“智能之旅”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沉浸式触摸到科技创新赋能城市发展的强劲脉搏。从数字孪生系统对城市肌理的精准映射,到“城市大脑”对政务服务的全流程重构,从算力中枢驱动的交通治理革新,到智能平台支撑的民生服务升级,队员们深刻体悟到:科技创新不仅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引擎”,更是擘画未来城市形态的“无形画笔”。这场实践让团队成员真切见证了科技如何以渗透式力量重塑城市运转逻辑,如何将 “未来之城” 的蓝图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更让大家对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有了具象化、深层次的认知 —— 科技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正在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全新范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也为实现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雄安新区这座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未来之城,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 者:孙振丰
指导教师:张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