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含黛,靛韵流芳;洱海漾波,文脉蕴章。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滇风白韵,同心筑梦”社会实践团踏入大理周城村,对话白族扎染工艺传承人张翰敏,穿梭璞真白族文化博物馆,在经纬交错的扎染纹路与岁月沉淀的文物陈列间,解码白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共生共荣的深层脉络。
【扎染坊中听传承:靛蓝里的团结基因】
“扎染的花样里,藏着多民族相处的智慧。”张师傅轻抚一幅“石榴花”纹样扎染布:“这图案既是白族的祝福,也吸纳了汉族刺绣的细腻,就连染料配方,都融合过彝族同胞传的草木染技法。” 从唐代南诏时期多民族共筑染坊,到如今各族学徒慕名学艺,扎染工艺的传承史,正是一部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团结史。成员们触摸布料上的褶皱,仿佛触碰到千年来各民族携手同行的温度——扎染的传承,本就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图1:实践团成员对张翰敏师傅进行采访
【交流席上话担当:青春里的团结誓言】
“扎染要‘配色和谐’,民族相处更要‘同心同德’。”在手艺人与实践团队成员的交流中,白族手艺人捏着布料演示褶皱技法,指腹老茧擦过手艺人的手背时,她慢悠悠开口:“扎染要‘配色和谐”,团队成员意识到:民族相处更应‘同心同德’。手艺人指尖翻飞教“夹撷”,团队成员围拢着看布料在木夹与棉线间舒展又收拢,工艺的细腻与民族相处的智慧,就在这一来一回的交流里,悄然泛起共鸣。
图2:实践团队成员与白族手艺人交流
【博物馆中探交融:遗存里的团结密码】
踏入璞真白族文化博物馆,仿佛翻开一部民族交融的立体史书,书中藏着白族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码。” 讲解员的话,让成员们更深刻理解:白族文化本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多元一体”的缩影。凝视着通婚契约上的朱红印泥,成员们读懂了“民族团结”早已刻在白族文化的基因里——从历史深处走来,各民族早已在交流中交融,在交融中共生。
图3:实践团成员在璞真博物馆驻足凝视展品
从扎染坊的靛香漫溢,到博物馆的岁月沉淀,实践团在白族文化的肌理中,解码出民族团结的深层逻辑:文化传承离不开各民族的交流互鉴,而民族团结又为文化繁荣筑牢根基。当青春身影与传统工艺同频共振,当历史遗存与时代青年对话,白族文化里的“团结密码”,正化作照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未来的火种,在苍山洱海间永续传承、熠熠生辉。
(文/王嘉诚 图/王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