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7月24日齐风“蹴”教实践团结合理工科院校和体育专业特色,联合当地蹴鞠制作技艺传承人杜少霞,在临淄足球博物馆举办“非遗蹴鞠DIY”主题活动,30余名青少年在家长陪同下,通过制作蹴鞠、参与竞技、参观展陈等环节,深入感受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底蕴与技艺魅力。
本次活动依托足球博物馆的专业资源,通过“体验+研学”模式,推动青少年深入了解传统体育文化,促进非遗传承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足球的前身,蹴鞠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号召,落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通过“体验+研学”模式,让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中感悟中华体育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既是实践团“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延伸,也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历史,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活动现场,蹴鞠制作技艺传承人与实践团成员带领亲子家庭参观博物馆“足球发展史”展区,结合从汉代藤编鞠、唐代充气鞠到明清彩绣鞠的实物藏品,系统讲解不同历史时期蹴鞠的形制演变与社会功能。“传统蹴鞠制作需经选料、制胎、裁皮、缝制等12道核心工序,仅缝制环节就讲究‘藏头不露尾’,要求针脚均匀、密不透风。”杜少霞以博物馆馆藏明代蹴鞠为参照,现场演示牛皮面料的裁剪与缝线技巧,让参与者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技术细节。
在非遗传承人杜少霞的指导下,亲子小组协作体验传统蹴鞠缝制技艺。于剑与实践团成员分组教学,详细讲解并示范穿针引线、皮面拼接等核心工序,重点指导缝线角度与力度控制的要领。各家庭在反复调试中逐渐形成默契,现场气氛热烈。9岁的张沐阳小朋友在母亲协助下成功完成蹴鞠制作后表示,活动不仅让他掌握了缝线技巧,更了解了古人“踢足球”的方式。家长张女士也认为,亲子协作模式有效促进了代际协作,实现了家长与孩子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大手拉小手”共同传承。实践团成员观察到,沉浸式的动手实践让亲子家庭深切体会到传统蹴鞠的魅力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在活动设置的蹴鞠竞技环节中,实践团成员以高度的文化传承责任感组织青少年开展比赛。他们巧妙利用博物馆场地,重现古代“筑球”游戏的基本规则,严格指导行礼、发球、攻防等传统仪轨与动作。青少年分为两组,伊始互行抱拳古礼,少年们眼神里既有对对手的敬重,更藏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拱手弯腰的弧度里,藏着全力以赴的决心,古老的礼节在此刻化作无声的宣战,让这场跨越古今的竞技还未开球便充满了火药味。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以及专业人士的引导下,全情投入这场跨越古今的竞技。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发扬团结协作、尊重规则的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以实际行动响应“活化历史、传承文明”的号召。每一次规范的抱拳行礼,都是对古代礼仪的庄重致敬;每一回合的攻防较量,都承载着让千年体育文化焕发新生的使命。
下一步,齐风“蹴”教实践团计划联合足球博物馆、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活动20余场,持续探索“场馆+非遗+教育”的传承新模式。通过本次活动,青少年在家长陪同下,在足球博物馆这一专业平台中触摸非遗技艺、感知历史温度,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家庭力量,更在亲子互动中厚植“文化同源、民族同根”的情感认同,为筑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载体。(作者:杜蕾、毕昊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