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海大学"古韵新承,力拓未来"实践团队满怀热忱地走进六朝古都南京,踏上了探寻古建筑力学智慧的征程。
古建调研:解码600年古建筑力学智慧
11日清晨,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实践团成员怀着对古建筑力学结构的探索热情,来到享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美誉的明孝陵进行实地调研。
驻足在享殿前,其中一位力学专业的同学对古建筑颇为感兴趣,为其他队员讲解到:“这是典型的明清官式建筑斗拱结构,注意看这些昂、翘、斗的构造,它们通过层层出挑,将屋面荷载精准传递到立柱上。"
在这座承载着600多年历史的皇家陵寝中,团队成员们以专业的力学眼光审视着每一处建筑构造,通过实地测量、结构分析和理论推演深入分析了明孝陵古建筑群中蕴含的力学智慧,对明孝陵中古建筑的力学结构有了深度的理解。
傍晚时分,河海大学"古韵新承"实践团在驻地召开调研总结会,结合日间采集的测量数据对明孝陵建筑力学特征进行深入研讨,并就古建筑力学原理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讨论,制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为后续交流访谈做好充足准备。
图为团队成员对明孝陵实地测量。潘琰供图
游客互动:传递古建力学科学价值
12日,团队成员主动与现场游客展开互动交流。“您知道神道为什么要设计成弯曲的吗?”面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大多数游客都露出困惑的神情。
“其实,这种弯曲设计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团队成员耐心解释道,“一方面符合风水理念,另一方面也能减缓雨水冲刷,保护神道。”说着,她拿出测量图纸,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起建筑中的力学原理。
夕阳下,团队成员们与游客们的交流仍在继续,古老的建筑智慧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样的科普互动,不仅让游客们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实践团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知识传播的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明孝陵的建筑结构。骆一凡供图
古桥调研:探寻古代桥梁力学设计精髓
13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前往七桥瓮,继续深入开展古建筑力学调研活动。随着对七桥瓮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无意不被六百年前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不论是桥洞的渐变式设计暗含流体力学原理,能够缓冲水流冲击;还是桥墩上24只神态各异的神兽不仅是装饰,更兼具预测水位的实用功能都令团队成员们感叹古代工匠在没有现代力学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凭借经验和智慧创造出的结构设计,在很多方面都符合现代力学原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古人智慧如星河璀璨,一砖一瓦皆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永恒光芒。”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记录。
宁人访谈:古建新识中的历史启迪
团队成员在七桥瓮的调研过程中,访谈组成员们同样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调查,在与南京本地人的访谈过程中,当地居民又从历史角度为我们讲解了七桥瓮。
“这七桥瓮啊,可是咱们南京城的活历史。”在采访到一位南京老人时,他主动为团队成员讲解了许多关于南京这座桥的相关历史,随后又指向桥身几处明显的战损痕迹:“这七桥瓮啊,可是兵家必争之地,‘万人坟’的故事代代相传。”团队成员们静静聆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这座古桥见证的烽火岁月。
老者的讲述也让团队成员对这座古桥的认识更加立体。通过他的口述历史,七桥瓮不再只是一处建筑遗存,更成为承载着南京城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
图为团队成员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交流。骆一凡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七桥瓮前合影。潘琰供图
结束了三日的古建筑调研,一位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今日方知,所谓文物保护,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对历史的虔诚。”夕阳西下,古建在余晖中投下长长的影子,而年轻学子们专注的身影,也在这座见证了六百年风雨的古建筑上,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通讯员 潘琰 骆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