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念做打间传承文化根脉 南京工业大学将川剧艺术转化为鲜活思政教材

唱念做打间传承文化根脉 南京工业大学将川剧艺术转化为鲜活思政教材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28 17: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响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保护与推广,7月10日至12日,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蜀韵变脸”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成都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开启了一场充满魅力的川剧文化传承之旅。

走进博物馆:触摸千年戏韵

在成都博物馆内,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深入了解川剧文化。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川剧服装,精美绝伦的戏服、色彩斑斓的图案、细腻精湛的刺绣,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川剧的独特魅力,让队员们仿佛看到了舞台上演员们的风采。

随后,团队移步至乐器区,近距离观察川剧演奏使用的锣鼓、二胡和川剧板等传统乐器,金属乐器泛着温润的光泽,木质器具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队员们认真记录,感受“蜀乐”背后的节奏韵律与艺术魅力。

大家共同阅读馆中川剧历史,从川剧的起源发展到流派传承,从经典剧目到表演特色,深入解码川剧的文化基因。“川剧是成都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千年蜀地的历史与情感,是刻在我们城市记忆里的文化符号。”队长丁灏洋感慨地说道。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留意到了馆内的川剧相关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将川剧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从精美的书签、扇子到富有创意的文具、饰品,无一不展现着川剧在当代的新活力。队员们从中看到了川剧探索现代新传承的方法,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一折戏,千年韵:川剧现场的沉浸式体验

为深入了解川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实践团队走进成都市三花川剧团,队员们通过观看精彩演出、与演员面对面交流、近距离了解川剧服饰等元素,沉浸式感受了川剧艺术的深厚底蕴。

活动伊始,一场原汁原味的川剧表演拉开序幕。舞台上,演员们身着精致戏服,以婉转的唱腔、灵动的身段演绎了《白蛇传》《皮金滚灯》等经典选段。《白蛇传》中,演员们用细腻的表演刻画了白素贞的温婉与坚韧,水袖翻飞间尽显柔情;《皮金滚灯》则以诙谐的剧情和精湛的滚灯技巧,让队员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感受到川剧贴近生活的烟火气。

演出结束后,队员们来到后台,与川剧演员们展开了近距离交流。剧团的李老师从事川剧表演三十余年,他向同学们介绍:“川剧融合了高腔、昆曲等五种声腔,唱、念、做、打每一项基本功都需十年磨一剑。就拿变脸来说,看似简单的‘变’,背后是无数次的手法练习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在互动环节,队员们好奇地询问演员们的日常训练,一位年轻演员笑着展示了自己磨出厚茧的手掌:“每天清晨五点就得练嗓、压腿,一个眼神、一个台步都要反复打磨,才能在舞台上呈现最佳状态。”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让同学们深受触动。

交流中,演员们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剧团的服饰陈列区,详细讲解了川剧服饰的文化内涵。“川剧服饰讲究‘宁穿破,不穿错’,不同的颜色、纹样对应着不同的角色身份。”李老师指着一件绣有龙纹的红色蟒袍介绍,“红色象征忠勇,龙纹则代表帝王将相;而素色褶子常为书生所用,体现儒雅气质。”队员们仔细观察着戏服上的刺绣——金线绣成的凤凰栩栩如生,彩色绒线勾勒的祥云细腻精致,就连头上的翎子、腰间的玉带都有其特定寓意。“这些服饰不仅是表演的道具,更是川剧文化的载体,每一针一线都凝结着老艺人的智慧。”李老师的话让同学们对“非遗”的理解更加具体。

三花川剧团多年来坚持开展“川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古老艺术。实践队带队老师计雨涵老师说到:“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川剧艺术的魅力与传承的不易,我相信传承的种子已然在他们的心中悄然生根。”

此次川剧“三下乡”文化传承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戏台上的唱念做打、那一张张变幻的脸谱,已化作鲜活的文化种子,在每一位队员的心中生根发芽。实践团队成员在活动中还了解到当代川剧人不仅努力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努力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比如去年底一部廉政题材川剧新作《丁宝桢》收获广泛好评与赞誉。

学院团委副书记付明浩总结道:“此次川剧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是一次生动的美育实践课,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网络思政平台的传播优势,将川剧艺术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廉洁元素等融入日常思政教育,让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在艺术熏陶中涵养清风正气。”

新阶段,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文化传承引领—双碳战略驱动”特色育人体系,坚持以网络思政平台和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创新育人形式,积极拓展育人阵地,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平台二阵地五育人”工作机制,着力培养具备“双碳战略”意识、“文化传承”担当和“清正廉洁”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计雨涵、丁灏洋)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