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东莞首站启航、南京站引发跨城共鸣,东莞原创话剧《倒不过的时差》于7月26日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迎来全国巡演的收官。这部以“全球化背景下亲情解构与文化碰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力作,以扎实的艺术功底与深刻的社会洞察,为三城联动巡演画上圆满句号,更以“清一色莞产”的创作模式,为地方文艺精品走向全国提供经典范本。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双重突破
该剧由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秦川编剧、总导演,副主席臧莹竹执导并领衔主演,汇聚刘艳、高云鹏等本土演员,主题曲由国家一级作曲家崔臻和创作。主创团队以“本土化+现实性”为创作理念,将中国式家庭的集体记忆搬上舞台。
该剧以老夫妇卖掉国内房产为子女置换美居、孙辈在西方文化中疏远祖辈等情节为切口,勾勒出两代人因时空阻隔产生的情感裂隙。通过法庭对峙切入,回溯三代人在异国的文化碰撞,虚实相生的舞台诗学与极简装置设计,高效完成场景转换;演员以肢体语言细微调整完成角色转变,如臧莹竹饰演的儿媳从“中式温婉”到“海外独立”的层次递进,高云鹏则将中式家长权威与海外生存困境融为一体;引入中国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形成“间离效果”,在现实主义基调中注入哲学思辨。
巡演历程:从本土到全国的艺术突围
7月11日,自东莞玉兰大剧院启幕以来,《倒不过的时差》以“庭审倒叙+多线嵌套”的革新叙事结构,将三代人跨洋生活的矛盾与温情徐徐展开。首站演出座无虚席,观众被剧中老夫妇为子女置换美居、孙辈因文化差异疏远祖辈等情节深深触动,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
在7月18日于南京演艺集团星空剧场演出时,本剧上座率突破85%。南京观众数度拭泪,更在演出结束后自发打开手机手电筒,与演员共同营造出“星海”般的互动场景,成为巡演中的高光时刻。
演出结束后,南京市民王女士哽咽表示:“剧中母亲欲言又止的牵挂,让我想起留学女儿每次通话时的克制,这是中国式亲情最真实的写照。”中年观众邴岁寒专门找到编剧兼导演秦川交流:“这部剧让我重新审视子女教育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时差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观念鸿沟。”
7月26日在北京的收官演出前,剧场外已聚集大量慕名而来的观众。这部莞产力作,终以艺术之名,完成了对时代与人民的深情告白。当晚,许浩军、刘平、王宝社、张燕君、吕静波、秦川等来自全国专家亲临北京国家话剧院现场观看演出。
中国武警文工团编剧导演、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宝社,在观看演出后向编剧、导演秦川发来祝贺并表示,该剧选取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把一个很难把握的题材,形象地诠释了“时差是文化的差异”,让观众通过戏剧冲突,切身感受到“文化塑造人的性格”,不仅要热爱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也要珍惜我们生活中的亲情。
一场跨越地域的集体共鸣
《倒不过的时差》凭借对代际沟通困境、文化认同焦虑的精准刻画,斩获包括“最佳剧目”“最佳编剧”“优秀导演”等七项戏剧大奖。南京站演出后,有观众感慨:“剧中母亲为子女倾尽所有的模样,像极了我的父母。”专家评价其“以小切口映射大时代,是现实主义戏剧破局与重构的典范”。
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评价:“表面是代际冲突,实则是跨文化伦理的较量。”
北京站作为巡演终点站,选择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这一实验戏剧重镇,既是对剧目艺术高度的认可,亦为未来创作打开新可能。演出后,主办方计划举办总结交流会,邀请国家话剧院专家深入研讨,推动莞产戏剧与国家级平台的对话。
地方文艺的全国突围样本
从东莞到北京,这场巡演不仅是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生动注脚。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以“全本土”阵容打破地域限制,证明地方文艺作品通过深耕本土题材亦可实现全国突破。正如主创团队所言:“我们希望用东莞的故事,讲全中国的情感。”
随着终场落幕,《倒不过的时差》已超越戏剧本身,成为解读中国全球化进程的文化样本。当先锋剧场的灯光渐暗,舞台上下共同完成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对时代命题的集体思考——在倒不过的时差里,如何让亲情与文化找到新的平衡点。
(摄:郝媛卓,张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