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学院学子深入老河口: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青春实践

数理学院学子深入老河口: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青春实践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28 13: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3日至1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理学院"星火刻承·青创河口"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黄恬恬、骆艳玲的带领下,赴湖北省老河口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深度调研、沉浸体验、创新研讨等形式,探寻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创新发展路径。

实践成员从人才驿站出发

走进非遗: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实践团队和传承人合影

老河口木板年画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末年,由苏州桃花坞经河南朱仙镇传入,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实践团首站来到传承人陈洪斌的工作室,这位坚守年画技艺四十余年的老艺人,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前世今生。

陈洪斌工作室的成品展示

"鼎盛时期,老河口有十几家年画作坊,从业人员超千人,年产量达十万张。"陈洪斌指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介绍道,"那时候的年画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工作室里陈列着各式年画作品,从传统的门神、灶画到创新的装饰画,每一幅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在陈洪斌的指导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年画制作的完整流程。数学专业的郭同学在尝试雕刻时感叹:"梨木的硬度超出想象,每一刀都需要精准控制力度,这和我们做数学建模时的严谨态度如出一辙。"这种跨学科的感悟,让同学们对传统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

传承人陈洪斌向实践成员展示

守正创新: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老河口市群众艺术馆,这里正在举办"老河口木板年画现当代传承展"。艺术馆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传承人们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表达。

实践团队到达老河口市群众艺术馆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三国人物》系列年画。与传统年画相比,这些作品在构图上更加简洁,色彩搭配更为时尚,人物形象也更具现代感。"我们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对人物比例进行了调整,使其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参展艺术家解释道。

实践团队参观木版年画

团队成员就此展开热烈讨论。物理系的刘同学提出:"是否可以运用光学原理,开发具有立体效果的年画?"这一创意得到了艺术馆负责人的高度赞赏。

青春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三天的实践让同学们收获颇丰。在总结会上,队长郭同学动情地说:"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里的记忆,而是活在我们身边的瑰宝。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为它的传承贡献力量。"

指导老师黄恬恬总结道:"这次实践实现了三个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艺术传承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这正是我们开展'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所在。"

老河口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中国地质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老河口木板年画的创新发展。据悉,实践团返校后将继续完善相关方案,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