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家风到大学科技,新疆巴楚青少年上海行感受民族团结澎湃力量

从社区家风到大学科技,新疆巴楚青少年上海行感受民族团结澎湃力量

来源:周口网 2025-07-28 10: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七月流金,情谊似火。近日,150名来自新疆巴楚县的青少年学生和教师跨越千里,走进上海的高校与社区,亲身感受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与时代脉动。作为2025年“祖国情·中华行”静巴青少年“手拉手”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本次交流由上海援疆巴楚分指、巴楚县教育局联合主办,上海静安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倾力承办。

“手拉手” 的温度,在社区探访中悄然传递。

交流日当天,青少年们来到东方图书馆深入了解其承载的红色历史与文化底蕴,聆听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他们漫步宝山里,触摸石库门青砖上的岁月痕迹,聆听社区居民讲述老上海的弄堂故事。

在存仁居委会,近距离感知基层治理的活力与生动案例。邻里家内的沪语沙龙更是妙趣横生:沪语老师带领大家学唱沪语童谣,巴楚少年则教起了新疆问候语。沪巴青少年们分组合作,用新学的语言表演小节目,欢声笑语中,文化的桥梁悄然架起。

活动的核心环节是探访社区“荣誉家庭”——这里汇聚着传承优良家风的“五好家庭”、赓续荣光的“光荣之家”和传递温暖的“最美家庭”。

在这些承载社区精神与时代印记的温馨居所里,青少年们聆听劳模长者深情讲述往昔奋斗故事。家风如雨润物无声,正气如虹令人敬仰,温情如歌暖人心扉,榜样的力量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聆听者。

巴楚青少年们将象征新疆绚丽文化的艾德莱斯绸巾献给长者们,以最诚挚的礼仪表达敬意。随后,沪巴家庭共同品尝上海特色美食,在围桌共话中交流两地饮食文化,新疆风情与海派韵味在弄堂的微风中和谐共鸣,情谊在舌尖上进一步升温。

“心连心” 的力量,在大学 校园 里持续生长。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石榴籽”民族团结工作室架起温暖的桥梁,为远道而来的小客人们送上精心准备的校园文创礼品,传递着上海高校的深情厚谊。暑期留校的优秀新疆籍学长学姐们,怀着反哺家乡的热忱,主动担任志愿者。

他们带领家乡的弟弟妹妹们操控无人机翱翔蓝天,与智能机器人亲密互动,在寓教于乐的特色课程中,逐步揭开大学学科的神秘面纱。

实验室里,求知若渴的眼神与倾囊相授的讲解相互辉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誓言,在科技之光与青春热情的交融中悄然生根、茁壮成长。

“祖国情·中华行”静巴青少年“手拉手”活动是上海市静安区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的重点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成为静安区援疆工作的“金名片”。

在此次行程中,巴楚青少年们足迹遍布申城:从上海天文馆探索宇宙奥秘,到国歌展示馆聆听初心回响;从上海野生动物园感受生命活力,到马戏城惊叹精湛技艺。

从石库门里的家风传承到大学实验室的科技共研,从江南古镇的文化寻根到浦江两岸的繁华共览,这场“文化润疆”实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巴楚青少年的心田。

作为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沪巴“手拉手”品牌将持续深耕,让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的基因融入成长血脉。此刻,跨越山河的青春誓言已然铿锵回响:民族交融的薪火,必将在沪疆携手的接力中永续传承,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芒照亮未来!(上海静安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