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希望潮”突击队深入湛江市遂溪县调丰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支青年队伍以文化保护为根基、以创意实践为抓手,通过文旅规划、墙绘创作、民生调研及双语传播等行动,为这座千年古村注入青春活力,用实干诠释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与作为。
访古探脉:让千年遗产“活起来”
“调丰村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古宅都藏着故事。”在岭北镇团委副书记梁楚楠、调丰村书记程梦武的带领下,“希望潮”突击队开启了调丰村的文化探访之旅。景兰阁的飞檐翘角、东坡井的清冽甘泉、外翰第的科举匾额……这些承载着宋清文脉的地标,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古村的历史厚重。
“我们要让游客触摸历史时,更能读懂背后的故事。”为让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传承”,队员们在前期调研基础上,聚焦人文旅拍线路规划,串联核心景点打造“一日访古路线”增强互动体验——在东坡井旁以“掬水思贤”姿势呼应苏东坡在此停留的典故,在外翰第前用“拱手礼”引导游客关注清代科举文化匾额。在东坡井旁,队员们以掬水思贤为创意,模拟游客俯身取水的动作:“史料记载苏东坡曾在此停留,这个姿势能让游客直观感受与历史对话的氛围。”外翰第前的溯源文脉打卡造型则借鉴传统拱手礼,队员们结合古宅的科举文化底蕴,设计出“拱手而立,目光平视门楣”的标准动作,“门楣上的外翰第匾额是清代科举文化的见证,这个姿势能让游客自然关注到背后的故事。”调研组成员李同学介绍,这些设计不仅是打卡指南,更是历史文化的解说员。
突击队成员在调丰村设计文旅打卡点(张美君 摄)
问需于民:用脚步丈量乡村期盼
为精准掌握当地民俗文化现状及村民实际需求,突击队专程走进村民生活区开展调研。在调丰小学附近,村民们积极与队员交流,表达对乡村发展的看法与期待。“村里搞旅游,我肯定支持!”一位村民的表态引发共鸣,大家纷纷分享近年来的变化:“这几年路越修越好,水泥路、沥青路都通了!”“公路边有饭店,就是缺住宿,等配套齐了,游客肯定越来越多!”谈及古村落修缮,一位村民强调:“该修!把老房子、老故事留住,咱们调丰村才能让外人记住!”通过深入走访,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古村发展的“民生温度”,既了解到村民对新型城镇化的满意度,也直观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效。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突击队成员不仅领略到了调丰村独特乡村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到触摸乡村振兴的在地“脉搏”——从村民们对生意期待,到对旅游配套、古村修缮的集体共鸣,都为青春实践锚定了发力方向。
调研组成员采访当地村民(林泳茹 摄)
创意赋能:以画笔与镜头点亮振兴路
调丰村一处闲置的灰墙前,墙绘组队员们用粉笔线条在墙面上逐渐显露出春柳、夏荷、秋枫、冬雪的雏形。此次墙绘以“四季古村”为主题,将村子的自然风貌与岁月变迁融入画面。墙绘组负责人杨同学介绍,为让画面精准贴合调丰村情与季节特色,团队深入挖掘乡村记忆,收集了大量村子四季变迁的老照片,还走访村民听他们口述岁月故事。从初稿构思到最终定稿,设计稿反复打磨修改,前后历经5版调整 。
打稿现场,队员们专注伏案,握着画笔在墙面上精心勾勒轮廓、描绘细节的身影,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望。路过的村民或围在一旁轻声交流,或好奇询问创作内容,眼神里满是期待。有村民感慨:“没想到咱村子的墙能变成‘画纸’,真盼着看看最终啥模样!”历经四天高温奋战,队员们创作的“四季古村”主题墙绘正式落成:春日柳绿拂古宅、夏日荷风送清凉、秋日稻浪翻金穗、冬日瑞雪映青砖,画面既还原了古村四季风貌,又融入景兰阁、外翰第等标志性元素。
在三下乡活动中,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运用视频媒体助力调丰村宣传发展。旅拍视频生动呈现了古建风貌、自然风光与乡村生活,传递宁静美好。墙绘过程视频记录了团队成员顶着烈日创作的过程,展现艺术才华与美化乡村的热情,成果成为亮丽风景线。双语视频打破语言壁垒,向国内外观众详细介绍村庄特色与魅力。相关视频通过各大平台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总浏览量超七万次。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调丰村的喜爱与向往。视频媒体的运用有效提升了调丰村的知名度,为其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部分墙绘成果(林泳茹 摄)
在调丰村的日夜里,“希望潮”突击队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古村的每一寸土地,以创意的火花点亮千年文脉的传承之路。他们的实践不仅是一次文旅赋能的探索,更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当墙绘的四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文旅路线串联起古今的对话,调丰村的故事正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而这份青春力量播下的种子,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长出更繁茂的未来——让古村的历史有温度,让乡村的明天有奔头,这便是青年担当最动人的模样。
希望潮突击队与岭北镇团委副书记梁楚楠、调丰村书记程梦武合影(林泳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