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梁建伟,外国语学院通讯员:熊紫灵)近年来,非遗传承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为增强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7月20日下午三点,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益阳暑期调研团前往明清古巷,既接受了洞庭木雕传承人王师傅的指导,也观看了茶馆里精彩的花鼓戏表演,在一凿一刻、一唱一和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因前天刚采访过王师傅,彼此已不陌生。一打照面,师傅便热情地带队员们走进工作坊。房间里,长桌上摆满木雕工具,两副未完成的作品静静安放,桌下堆积的木屑仿佛诉说着无数个专注的日夜。
图为王师傅向队员展示雕刻工具
王师傅先让队员们选图,再用铅笔画在木板上。雏菊、梨子、萝卜、枫叶成为最终选择。见队员们落笔生涩,王师傅在旁温声指导,不时肯定“画得很好看”,缓解大家的紧张。画完后,师傅用固定器稳住木块,左手握平刀,演示道:“四指微握,大拇指扣于食指,右手握锤,发力靠手腕而非肘关节。”他以雏菊为例,边做边讲:“平刀刻线要刀身垂直,依线条走。”锤落声中,第一步便精准到位。队员们尝试时,却难控发力与线条流畅,师傅始终在旁关注,关键时刻出手修正,让线条重归顺畅。 刻线之后是粗坯,需依线条用不同弧度的刀凿去多余木料。“新手容易怯手,不敢用力。”王师傅的话道出难点。队员们仅能凿去薄薄一层,而师傅每一下都铿锵有力,转瞬便刻出雏菊雏形。后续还需精修,再用薄刀法清除刀痕,让表面光滑——一朵可爱的小雏菊就此诞生。因时间有限,队员们兵分两路:大部队赶赴花鼓戏场地,少数人留下继续完成萝卜、枫叶木雕。 老茶馆内早已座无虚席,花鼓戏《讨学钱》正上演。台上,张先生身着深蓝色长袍,手持长棍,头戴旧式黑帽,架着小圆眼镜,咿咿呀呀唱着“今日不到别家去,要到陈家走一程”,边唱边挥舞长棍,脚步轻快地绕台踱步,眼神里满是势在必得。
图为小雏菊的成品
随后,陈大嫂登场,身着青布短褂,腰间系着围裙,面带笑意走上前,与张先生相互拱手作揖。她声音清亮,说着自己不懂待客,语气却带着几分调侃。张先生拱手回礼,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看似互相恭维,陈大嫂的眼神却藏着对先生的轻视,先生一句“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道尽世态炎凉,让队员们深受震撼。 剧情推进,张先生表明来意讨学钱,陈大嫂瞬间变脸,怒声道:“我家毛伢子在你那读书三春,一个字都不认得!”说罢挥手将他赶出门。张先生狼狈退场,引得台下阵阵喝彩。 戏终,队员们采访了张先生的扮演者谭大师。大师坦言,自己自幼接触花鼓戏,这份热爱已延续数十年。“年轻时练功,嗓子练到沙哑,身段练到酸痛是常事,但只要一站上台,所有疲惫都忘了。”他说,花鼓戏的魅力在于贴近生活,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了解、传承这门艺术。
图为《讨学钱》表演
傍晚,大部队返回洞庭木雕工坊,与留下的队员会合。大家围坐一起,分享着各自的体验。队员们又采访了王师傅,问及木雕生涯的深刻记忆,师傅伸出双手——布满伤疤与磨平的硬茧。“刚学的时候手笨,切割时整块拇指指甲都被切掉了。”他轻描淡写的语气里,是数十年的坚守。队员们既心疼又敬佩,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艰辛与热爱。
图为调研团与王师傅的合照
此次活动,无论是木雕的一凿一刻,还是花鼓戏的一唱一做,都让队员们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脉搏。非遗的传承,正需要这样的亲身体验与代际接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