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上稻麦香,算法与光合作用开启一场跨次元的对话。”6月22日至27日,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 “AI 探路,农质破局”实践团深入南京市建邺、高淳、溧水等地开展智慧农业调查研究,在祖国大地上探寻农业强国建设的“青春路径”。
农业局里听“新农经”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实践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南京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机构合作等方式,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座谈会上,工作人员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智慧农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成员们也带着满满好奇心将自己的疑惑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均得到了耐心解答。“此次座谈让大家对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参考价值。”
图为实践团在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合影。顾星怡供图
入街 看“黑科技” , 农机变身“田保姆”
一脚踏进高淳区陈福明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智能化农机装备就让实践团眼前一亮。无人农机编队借助北斗导航和人工智能算法,在田间自主完成耕地、播种、收割等作业。机械的轰鸣声中,效率“蹭蹭”往上蹿。 成员们围着农机仔细观察,听工作人员讲“科技咋给农活减负”,对这些“新农具”充满兴趣。
转至永宁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团队成员化身“政策解码侠”,参与当地农业政策学习会议,又是“农情传话筒”,捧着纸笔蹲田埂,听农户倒“技术苦水”,一笔一笔记录农户在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转身就反馈给专家,一来一回间,搭建起农户与专家沟通的桥梁,就盼人工智能真正落进田间地头。
图为实践团采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顾星怡供图
科技赋能,解码粮田丰收“密码”
浦口区国家农创中心的特色展厅里,实践团成员参观展品、对话科研团队、沉浸式体验育种流程,实打实感受农科新魅力。在邹学校院士团队辣椒育种成果展区,大伙弯腰触摸实物标本、扫码观看育种过程视频,亲眼瞅见科技给农业“开外挂”,直观感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成员们直呼:“原来农业还能这么‘玩’,这趟真值!”
江宁区佘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让实践团成员眼前一亮。跟着农户逛田埂,看无人机“嗡嗡”撒药作业,聆听人工智能与传统农业碰撞的响声——游客来摘菜、体验农活,农产品秒变“文旅招牌”,农旅融合越走越好!
图为实践团在佘村对负责人进行访谈。赵力颖供图
郭兴村唠家常,把期待“种”进心里
在溧水区洪蓝街道郭兴村,团队蹲在田埂上与农户唠家常,农户攥着稻穗,分享种植故事,从“以前种地全靠天气和经验”,聊到“现在盼着智能农机多帮忙”。说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农户表达了对其前景的深切期待。实践团把这些期待记在本上,烙在心里,让青春的探索与农田丰收密码紧紧缠绕在一起。
图为实践团在郭兴村展开调研。何璨供图
时代巨轮巍巍向前,农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AI 探路,农质破局”实践团会继续怀揣“三农”情怀,关注科技助农,将此次社会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内化为知识储备,外化为前行动力,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北智慧与青春力量。
谢语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