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唤醒家长“教育力” 滨州邹平法院以司法温度守护爱与责任的回归之路

多点发力唤醒家长“教育力” 滨州邹平法院以司法温度守护爱与责任的回归之路

来源:中国山东网 2025-07-24 15: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近年来,滨州邹平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严格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探索建立了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最具家庭伦理适应性的干预方式,使父母的爱与责任回归到家庭,让父母从“要我管”到“我要管”最终到“我会管”,奠定未成年人保护的家庭基石。

“法官,收到家庭教育指导令后,我和孩子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后不能光顾着挣钱,也得多陪陪孩子。”小丽(化名)的母亲在案件回访时如是说道。她朴实的话语、诚挚的眼神让法官们看到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成效。

原来,小丽的父母常年忙于工作,疏忽孩子成长,将小丽交于爷爷奶奶抚养。因缺乏父母教育、关爱,小丽过早沉迷手机网络,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邹平法院在依法惩治罪犯的同时,认为小丽的父母对其疏于管教,导致其身心受到伤害。法官当庭对小丽的父母进行训诫,向其发放《家庭教育指导令》,要求其履行“依法带娃”职责。

随后承办法官又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联合检察院、学校、教育局、妇联、民政局、心理辅导机构对小丽进行心理疏导,与其父母进行沟通,确保让缺失的责任和爱尽快回到孩子身边。

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筑牢未成年人家庭保护防线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是邹平法院践行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贯穿审判执行、判后帮教、普法宣传全过程的生动实践。

2022年,邹平法院成立滨州市首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法治辅导站”,“两站”集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普法宣传等为一体,会同团市委、市妇联、市教体局、市民政局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等,因人施教、精准滴灌,针对不同类型的涉未成年人案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家庭教育指导,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纸判决不是重点,要帮助失足少年真正回归正途。

在审理的一起寻衅滋事案件中,刘某是家中独子,父母从小对刘某溺爱纵容、百依百顺,导致刘某性格骄纵、暴躁,心理及价值观不断扭曲,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少年审判是“既刚且柔”的工作,准确定罪和适当量刑固然重要,但对于未成年人心理的疗愈帮教同样不可或缺。

对此,邹平法院发挥家庭教育指导站的作用,针对小刘制定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邀请专家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及时跟踪回访,记录未成年人、监护人及家庭的变化,提升帮教效果,实现罪错未成年人管护帮教与家庭教育指导的融合。

讲好法治课,拓宽家庭教育指导覆盖面

法治是抵御成长风险的屏障,人民法院责任在肩。

目前,邹平法院56名干警担任辖区74所中小学并幼儿园法治副校长,依托“送法进校园”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法治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法律的底线、知晓权利的边界、认识潜在的风险,避免走向错误的道路,对家长们“养而不教、监而不管”的行为给予纠偏,共同构筑“法院+校园+家庭”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同时深入乡镇、社区瞄准留守及问题少年,分类开展集中释法宣教,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们身边易发的违法犯罪情况,从如何正确合法履行监护职责入手,以案说法、以事论法、结合真实案例向家长们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做好未成年人成长的引路人和守护人。

2025年上半年,邹平法院邀请300余名家长共同走进法治课堂15次,让孩子与家长在法律庇护下,向阳前行。

实施司法救助,助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感谢法院对我们进行救助,我们一定好好照顾孩子,让她尽快回到学校……”。未成年被害人小红(化名)的母亲收到2万元救助款后连连向法官表示感谢。

案发后,被害人小红情绪不稳定,产生厌学甚至抑郁倾向,承办人了解后及时联系心理医生对小红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负面情绪,并积极为其启动国家司法救助程序,让其父母及时带小红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经过积极治疗,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回归正轨。

司法救助,不仅仅是为未成年人被害人解决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串联起社会力量,搭建“资金+心理+政策”的帮扶平台,为困境中的未成年被害人送去温暖与希望。

邹平法院将继续探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尤其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的联动,合力推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通讯员冯小雪 报道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