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成都理工大学“青衿力行,知行逐光”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进行乡村振兴发展脉络与现状调研,团队对明月村的老党员、新老村民进行了访谈,收集了他们对明月村这十年发展的看法与体会。
老党员张辉清:“十年的追逐:平凡的事,做出不平凡的效果”
作为明月村初代的基层干部,73岁的张书记见证了这个村落最穷苦的样子,也正是由他和当时的基层干部们一起,以实干带动了明月村的发展。“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正是我们端正了我们的发展理念,才能将村里的发展引到正确的道路上。”他坚定信念,紧跟党的号召,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立足明月村当地特色,发展产业经济。“修路,摘竹子,建设明月窑,发展产业。”张书记与其他基层干部们带领村民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明月村农作物到经济作物的转变,为明月村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十年,就是要把平凡的事,做出不平凡的效果。”对张书记而言,这十年,是追逐与坚守的十年。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在一件平常的事里,倾注十分的投入,十分的细心,与十年的实干与坚守,方能做出不平凡的效果。
团队成员采访张书记 梁菲洋 供图
老村民郭德平:“十年的传承:小小的陶罐,托起我们那代明月村人的人生”
作为陶艺传承人的郭先生,自14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这门祖传的手艺,如今在明月村已有40余年的传承史。“有了手艺,才能吃饱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他逐渐意识到陶艺这门手艺对村子脱贫的重要性。于是,他跟随着村民一起,投身陶艺产业的建设中,推动明月村经济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发展使命,他们则用这一个个小小的陶碗陶罐,托举起自己乃至后辈的人生。
“小生意,却有着大门道。”对郭先生而言,这十年,是传承与精进的十年。陶制品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十足的耐心与心血浇灌。要想将明月村的陶艺产业发展起来,不仅要做成,更要做好。由此,从石磨的器具再到机械化生产,郭先生从未停下自己打磨与创新的脚步,以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探寻陶艺传承的最优路径。
郭先生与团队成员合影 梁菲洋 供图
新村民黄晓蓉:“十年的奋斗:踏实做好当下,共赴美好未来”
作为明月村的“新鲜血液”,黄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明月村,并开了一家小小的蓝染店。随着明月村旅游经济的愈发成熟,村内的特色手艺由陶艺走向多元化。蓝染,皮艺等传统技艺纷纷在此扎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一代的活力。“政府对这些项目是有创业资金补助的,为非遗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很大帮助。”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黄女士的扎染店顺利开业,通过非遗蓝染体验活动等业务支持,一直运营到现在。
“踏实做好当下是最重要的。”对于黄女士而言,这十年,是融入与奋斗的十年。在不打扰明月村村民生活的前提下,利用村内的游客资源,推动非遗文化多元传承,是她这些年一直努力的目标所在。或许随着时代发展,非遗技艺的传承会面临新的挑战,但于她而言,只要做好当下,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必修课。
团队成员采访黄女士 梁菲洋 供图
通过实地采访调研,团队成员更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乡村振兴典范,明月村的这十年从未停下多元化发展的脚步。乡村的发展振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接力,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青年力量走进乡村,用又一个十年的坚守,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成都理工大学:梁言 赵江南 蒲烨 钟俊彬)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