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学子老河口行——农家书屋点亮乡村文化振兴星火

地大学子老河口行——农家书屋点亮乡村文化振兴星火

来源:日照新闻网 2025-07-24 13: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党的二十大以来,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13日至1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书润河口,知行乡土"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北省老河口市,先后走访袁冲乡、薛集镇、李楼镇8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通过问卷调研与实地访谈记录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成果。

实践团成员在薛集镇农家书屋合影

实践活动得到了老河口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市委宣传部蔡主任为团队详细介绍了当地农家书屋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脉络,重点阐述了书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定位、全域覆盖的网点布局以及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非常欢迎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这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专业建议。"蔡主任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市委宣传部蔡主任热情接待实践团成员

深入袁冲乡:红色热土的书香传承

带着对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的初步了解,实践团分赴各乡镇开展深入调研。袁冲乡作为鄂西北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实践团首站来到袁冲村农家书屋,这里不仅是村民的阅读场所,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书屋内《中国共产党简史》《红安英烈传》等红色书籍借阅痕迹明显,村里将书屋与袁书堂纪念馆、五县暴动旧址有机串联,形成了完整的红色教育矩阵。"我们要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袁冲乡文化站负责人王爱国介绍,当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农家书屋打造成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平台。

实践团在袁冲乡农家书屋调研

文化站负责人王爱国介绍书屋藏书

走进薛集镇:银龄童趣的温情守护

薛集镇潘洼村农家书屋内,志愿者为老人开展伴读服务——志愿者将放大版养生、农技书籍摆至前排,还为老人们逐页讲解。管理员王成焕表示:"老人眼神不好、识字有限,我们就读给他们听,一本书反复读好几遍。"马岗村书屋则展现了数字化服务的新面貌。藏书量达2500余册的同时,村支书现场演示"书香荆楚"APP的操作流程,村民可以在线检索襄州区图书馆20万册电子资源,志愿者提供一对一的数字阅读指导服务。

实践团成员发放调查问卷

实践团成员与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

探访李楼镇:军民融合的智慧阵地

李楼镇张庄村农家书屋内,志愿者与6名留守儿童共读科普书籍。书屋配备听书设备服务老人,以解决外出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方营村则推出"书屋+民兵之家+党员活动室"三合一模式,书架上陈列着《国防日报》等学习材料,通过"数智统战应用"扫码功能,村民可以便捷获取国防知识。当地负责人介绍,这种多功能融合模式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还丰富了服务内容,假期组织志愿者照料留守儿童,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服务升级。

孩子们在张庄村书屋中读书

青春践行: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从红色袁冲到温情薛集,从创新李楼到田野深处,经过几天的深入调研,实践团累计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完成深度访谈8场,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乡村,真正了解了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不仅锻炼了社会调查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

实践团在薛集镇合影

"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学院的这群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青春之花正在希望的田野上绚烂绽放。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